普洱茶讲品鉴,是最近十来年的事。
内地喝普洱茶的历史很短,之前是有啥喝啥,中茶牌的生产也简单,一生一熟,两个单品。现在炒作老茶,集中于青饼,也就是 7542,再无其他。茶商根据自己的仓储地点发明出一堆名词,又根据年份来划分,88 青,99 青,未来青,也都还是 7542。
总之,市场围绕的茶品看上去复杂,其实就一款,原料就是台地茶。
喝老茶的人都讲养生,喝这样的茶,又来讲养生?
就像算命先生讲科学。
滑稽。
只不过市场的确稀少,物以稀为贵。
市场扩大后,很多人喝老茶,这形成一个印象,普洱茶不好喝?
普洱茶都是又苦又涩的假家伙?
讲老茶的,讲熟茶的,轻易不涉及原料,不像原料如此精微,精妙地谈原料,甚至海拔,纬度,云气雾气,阴阳面都讲。
老茶,熟茶,又何时遇到过这样的场面?
茶叶讲品鉴,历史以来都是绿茶文化,所有的茶道都是江南茶道的翻版,讲茶,讲道,都是文化兴盛地方才可能有的,云南文化何时又成为过中心?
普洱茶的品鉴,属于玩家推动市场,倒推出来的。
当然,有人不承认。
问题在于,计划经济的时期,能不能讲品鉴?
存茶,品鉴,都是社会发展了,老百姓有钱了才可能发生的事情。
不讲品鉴,讲经济效益,原料的采购自然就大不同。
你可以倒回头去想想,你第一次喝普洱茶的时候,是不是觉得难喝,要么又苦又涩,要么就是酱油汤,谈得上品鉴?品什么,鉴什么?
直到今天,老茶原料台地茶带来的影响无所不在,甚至直接影响到山头茶的文化,就是“不苦不涩不是茶”的文化。
这导致大家选山,选茶,都遵循不苦不涩不是茶的规律。
很多茶客都有感受,喝这样的茶,刺激脑神经,通夜不眠。
喝茶是养生,是安逸的,是舒适的,有人告诉你,是来吃苦的,这是不是有什么问题?
历史上,做茶有压汁的工艺,目的就是把茶叶中的苦涩味去掉,再其后,铁锅杀青,目的还是非常明确,就是去掉苦涩味,青草味。
难道普洱茶的推广,反其道而行,就要苦涩?
翻遍六大茶类的历史,都不是,唯一的原因就是台地茶,茶叶种植密集,产量大,经济效益才高。
讲量不讲品质,又何谈品鉴?
这是云南山头文化一直上不了台面的主因。
很多人搞不清楚,全世界都是台地茶,为什么偏偏云南指责台地茶?
一个原因是阳光直射,形成的苦涩物质高,一个原因是种植密度大,相互争营养,茶叶口感怎么可能好。还有一个原因,打药,不打不发。
两片地,一片打药,一片不打药,一眼可鉴。
这可是山区茶,不是坝区茶。
高温高寒的山区都尚且要打药,高温轻寒的坝子打不打?
接下来的工艺制造,陈化制造的方法都是错误的。
以杀青阶段来讲,因为台地茶目的是造熟茶,杀青目的就要软,出来的茶汤就是软绵绵,这是符合熟茶的制茶规律的。
等到现在讲品鉴了,大家喝茶讲骨架感。
之前为熟茶服务的杀青,是不是就是一种错误?
换句话讲,为台地茶服务的杀青方法,值得思考。
为不苦不涩不是茶服务的杀青,原料采购,更是值得思考。
来源:吴疆说普洱
温馨提示:本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
普洱茶爱好者请加本站客服微信号:1361963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