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普洱茶市场,自2000年以后,从茶山到市场,一浪高过一浪的炒作热潮,其实是一个依靠老茶概念,依赖一个并不严谨的“越陈越香”噱头,推动并热闹起来的。
现代普洱茶的熟茶,以下简称“熟普”,其发酵工艺,最早是在1973年的昆明茶厂试制并发展起来的。该工艺不同于传统古法制作的普洱茶,它是在晒青毛茶的基础上,通过人工调节湿度、温度和氧气量等因素,控制微生物的消长与湿热作用,从而形成的快速发酵茶。在这之前,并没有熟普、生普之说。
经详细考证,1973年以后云南形成的熟普工艺,与建国前的传统工艺几乎没有多少联系。1955年,广东茶叶进出口公司开始用云南的晒青毛茶,试制普洱茶的发酵茶。1958年,六堡茶的冷水渥堆发酵技术,取得了巨大成功。1973年,云南茶叶公司为满足港澳市场的需求,派勐海茶厂、昆明茶厂、下关茶厂的相关技术人员,前往广东茶叶进出口公司学习熟普的渥堆发酵技术,到1975年,云南熟普的发酵技术逐渐成熟,并从此开始大量生产。一款选料和工艺都让人怦然心动的熟普,可遇不可求。市场上的熟普琳琅满目,产量很大,但能够入口的并不是太多。好的熟普,具备净、香、甜、厚、滑、醇六个特征。茶是入口之物,“净”是判断一款熟普是否合格的最基本的前提条件。
现代普洱茶的生茶,以下简称“生普”。它与普洱茶的熟茶一样,原料也是采用云南大叶种的茶青,经过杀青、揉捻、晒青后形成的毛茶。普洱生茶称谓的出现,大概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的事情了。在此之前,一般称为“青饼”、“青沱”等。生普的制作技术和路线,与传统的普洱进贡团茶类似,不经发酵,直接蒸而成团,供当下饮用,或以期未来有良好的转化。没有经过发酵的大叶种绿茶,因茶多酚与咖啡碱的含量较高,因此,其“味最酽”,便成为了蒸青团茶最主要的品饮特征。
为了更明确地弄清楚生普的未来转化,我们不妨先了解一下熟普的品质形成机理。经过杀青、晒青的云南大叶种毛茶,在渥堆过程中,即使杀青后的残余酶可能会尚存一点,但是,一般也会在渥堆后的24小时内,全部消失或被灭活,这是根据实验室里的可靠数据所得出的确凿结论。取而代之的是,与鲜叶里完全不同的多酚氧化酶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得以形成,且具备相当的活性程度。科学测定证实:重建的酶系统及其生物活性,全部源于湿热条件下的微生物代谢所分泌的胞外酶。茶中多酚类物质的含量,是形成普洱茶品质的最重要的物质。经过渥堆、陈化后的熟普,汤色浓红,苦涩度降低,证实了多酚类物质的大量减少,尤其是酯型儿茶素的大幅降低。在普洱茶的工艺过程中,随着茶黄素和茶红素的氧化、聚合,最后生成了表征着普洱茶汤色红浓的、大量的茶褐素物质。在其后的陈化过程中,由于微生物的作用,大量的可溶性糖、果胶物质及其水解产物,也会不断地增加,改善着茶汤的甜滑与稠厚度。实践证明,普洱茶的总体水浸出物是伴随着时间的增加而递增的,这也是普洱茶越陈越耐泡的主要原因。
对于晒青的生普,我们不必去过分关注其山头、树龄、海拔、茶区等,市场营造出的很多概念,其实是商业细分的产物。要明白:每个茶区,都有自己上好的茶品。每个茶区的树种、海拔、加工方式和揉捻程度等因素的不同,可能会造成毛茶的香气、滋味、汤色、气韵以及耐泡程度的千差万别。但是,有诸内必形之于外,好茶的品质具有共性,万变不离其宗。
多少年后,当那些浮在表面的地域香、工艺香消失以后,我们曾经斤斤计较、花了大价钱的那些山头茶,其内质并没有太大的差别。
对于名目繁多的生普,只要能准确把握以下几点,在寻茶问茶的过程中,就不会与好茶擦肩而过。一款预期良好的生普,干茶芽叶肥壮,多茸毛者为上;汤色杏黄明亮;汤感粘稠细腻,水里含香;瀹泡后,热嗅无青草气,无驳杂气味,气息清纯;叶底,无明显的低温杀青造成的红变叶;香气持久而绵长,杯底花香、熟果香浓郁;茶意清凉,回甘迅速;茶气刚猛而强烈;滋味厚重而醇酽;耐泡度高,尾水甘甜而有凉意,俗称“冰糖甜”。
温馨提示:本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
普洱茶爱好者请加本站客服微信号:1361963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