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茶叶介绍 > 林下种茶是云南古茶园的普遍模式
2022年02月28日

林下种茶是云南古茶园的普遍模式

景迈山成为世界遗产,贡献了一个词:林下种植。意思就是景迈山的茶,是在树林下种出来的。熟悉云南古茶园的人对这个词不会陌生,因为云南古茶园普遍都是这种林下种植模式,所以《人民日报》记者徐元锋才说,景迈山是代表云南古茶山获得这个荣誉。

与林下种茶模式相对应的就是,现代茶园模式,茶园连片上千亩乃至上万亩,没有森林共生。

国外对林下种茶模式的关注,也许更早。1958年,因茶闻名的南糯山来了一批苏联专家,他们实地考察后,提出了一番见解。在一份名为《中国科学院生物资源调查队苏联专家对南糯茶区茶叶生产及对茶试验站茶叶实验研究工作的意见》里,苏联专家就南糯山的土壤、气候以及生态环境发表了各自的看法,他们看到了南糯山特有大茶树、老茶树,以及特有的半弧形伞状养护模式,茶树长在森林里,有利于生长,腐质层厚度提供足够养分,不需要施肥。

苏联专家特别提到茶叶对哈尼族爱伲人的经济价值,他们建议为了提高产量,需要改造一些很老的茶园。但专家也担忧,他们的推广的矮化方式未必会有效。

常年观察南糯山古茶园的云南茶叶专家肖时英把这片南糯山的古茶园称为森林古茶园,主要理由就是茶树融入了到了森林之中。另一位茶叶专家张顺高观察发现,正是茶树与森林休戚与共,混作共生,才缔造了南糯山生物多样性。

古茶园里有锥栗、杨梅、多依树、柿子树、黄樟树、木荷、山扁豆、羊蹄甲、攀枝花等等,这些植物有的长得很高大,可以为茶树遮阴。在中间状态的茶树,喜阴喜湿,还有藤本姜科等阴生植物,以及药材、野蔬菜等。

通俗来说,最上面是长得高

大的乔木层,中间是茶树以及其他灌木层,最下面是草本植物层。

一般每亩种茶100株左右,上层大树3—5株、中小树几十株,茶树靠稀疏的林冠、遮阴防风、防寒,增加湿度,缓冲温度变化,保持茶芽嫩度,提高茶叶品质,延长茶树寿命,还靠林冠的枯枝落叶与活枝叶,对地面进行双层覆盖,保水保土,增加土壤有机质,富集矿质营养,提高土壤肥力,靠根系的新陈代谢和枝叶归还、疏松土壤。

这种林茶结构,不仅长期收获茶叶,经济效益持久。森林对茶树的保护奇迹,不是人力所能达到的。

有一个阶段,从湖北到云南支边的张顺高感慨地说,南糯山这样的林下种茶生态系统,在过去被视为一种落后的生产方式,是需要改造的对象。但在今天,我们受困于生态问题,才返回来看它的高明之处。

著名作家北京知情阿城,有本以西双版纳为背景的小说《树王》讲,一群知青一定要砍掉当地百姓的一棵神树,树王阻止不了,只能心里默念:砍不得砍不得。最后神树还是被砍了,树王只能以身祭树。

肖时英把每次到南糯山考察都称呼为享受,整个茶山融入森林之中,伞弧形的古茶园是哈尼族种茶的一个标志,重揉捻让南糯山的滋味更悠长。

1957年,从湖南支边到云南的肖时英发现,在南糯山存在两种专门针对大叶种茶树的茶树管理艺术:弯枝法与垫石法。

弯枝法就是为了不让茶树长得太高,能让采茶人够得着,就把直着长的茶树主干弯下来,用野藤绑住,让侧枝成为主干,然后再绑一次,再让新的侧枝成为直立主干,如此反复。南糯山现在的新茶王树,所分的主干多达6棵。

垫石法就是在树枝之间夹上石块,可以把树干挤开,同时为采摘人采茶的时候提供落脚点。弯枝法与垫石法的双重效果导致了茶树多主干横向生长,低矮易采,树冠增大,整个茶树看起来像一把伞的样子,故我们也经常把南糯山古茶园称呼为“伞形古茶园”,云南许多地方的采茶人不用搭建梯子就可以直接上树采茶,这就是长期驯化茶树的结果。

除此两种常规法外,哈尼族还会用刀斧去干预直向生长的树干。今天的古茶园里,会看到许多古树树干上长满树瘤,就是被人为干预的例证。直接矮化,让茶树发出新枝,这是现代也推广得比较多的管理手段。

1964年,肖时英采用南糯山茶树弯枝法在现代茶园做试验,结果非常令人满意,弯枝法在树幅扩大、降低分枝高度、增加分枝数量和叶片数量等各方面,均优于常规的短截修剪和当年不剪次年重剪。这门古老技术再现的成果得到当年的茶学权威陈兴琰以及刘祖生的赞赏。

南糯山的哈尼族最早向世人展现了杰出的民族园艺学,他们的先民早就洞悉了自然的力量,并把从中领悟的奥义与技艺代代相传,延绵58代人。

我一直强调,茶生活是一种退步的生活,在源头的茶园种植就更是,有可能几十代的守护,毁于旦夕之间,因为真的出现过“毁林种茶”的惨痛教训。新时代的茶农,守护好祖辈留下来的遗产,几乎是他们唯一的责任,当然,他们这几十年来,翻天覆地的生活变化,也皆取决于此。

来源: 周重林 茶业复兴 

温馨提示: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

普洱茶爱好者请加本站客服微信号:18183548350

 53.jpg

 

 1515987672357163.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