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普洱茶的文章很多,有说茶事的,有讲故事的,众说纷纭,普洱茶圈最不缺的就是专家和大神,这次我以普洱茶圈小白的身份写写一个外行眼中的普洱茶,随性的聊聊普洱茶的定义、起源、树种、制作工艺、贮藏和冲泡注意事项等等,希望能让入门级茶友对普洱茶多一些理性、真实的客观认知。
1. 什么是普洱茶?
按照《GB/T 22111—2008地理标志产品普洱茶》国家标准,普洱茶是云南特有的地理标志产品,以符合普洱茶产地环境条件的云南大叶种晒青茶为原料,按特定的加工工艺生产,具有独特品质特征的茶叶。普洱茶分为普洱生茶和普洱熟茶两大类型。
普洱生茶是以符合普洱茶产地环境条件下生长的云南大叶种茶树鲜叶为原料,经杀青、揉捻、日光干燥、蒸压成型等工艺制成的紧压茶。其品质特征为外形色泽墨绿、香气清纯持久、滋味浓厚回甘、汤色绿黄清亮,叶底肥厚黄绿。
常见的普洱生茶茶饼
普洱熟茶是以符合普洱茶产地环境条件的云南大叶种晒青茶为原料,采用特定工艺、经后发酵(快速后发酵或缓慢后发酵)加工形成的散茶和紧压茶。其品质特征为外形色泽红褐,内质汤色红浓明亮,香气独特陈香,滋味醇厚回甘,叶底红褐。
普洱熟茶
简而言之,就是把产自云南的大叶种茶树鲜叶经过摊晾、杀青和晒干得到的茶为晒青毛茶,晒青毛茶蒸压成型后是普洱生茶,晒青毛茶渥堆处理后再蒸压成型得到的是普洱熟茶,干燥后未经蒸压的毛茶被国标认定为属于晒青绿茶,不能叫做普洱茶。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国标认为只有大叶种茶树鲜叶才能做普洱茶,但实际上有部分在市面上流通的普洱茶使用的是中小叶种,如倚邦产区就有许多小叶种茶树,其中比较知名的如“猫耳朵”叶形大小与江南地区的绿茶接近,口感也颇具特色,虽然不是大叶种但依然被茶友们认定为普洱茶。此外还有少量产自缅甸、老挝与云南交界区域的茶叶虽然产地不在中国境内,但也在市面上以普洱茶的名义流通。
倚邦古茶园中的小叶种茶树
除了按加工工艺分为生茶和熟茶,普洱茶还有一些其他分类方法。如民间经常会按储藏时间长短将其分为新茶、老茶等等,5年内的茶叶被认为是新茶,广东省茶文化研究会在2019年发布了T/TEA 002-2019《陈年普洱茶》团体标准,将储藏时间在5~10年的定义为初期陈茶,10~20年的定义为中期茶,20年以上的定义为老茶。但需要注意的是真正储藏时间超过20年的老茶数量极少,且老茶如果储藏不当哪怕年份较长也没有什么品饮价值,在储藏过程中变质的茶叶甚至有害健康。
普洱老茶,包装纸已渐斑驳但价值不菲
还有根据茶园管理方式及茶树年龄将普洱茶分为台地茶、大树茶、古树茶等等,关于到底树龄超过多少年可以叫古树茶众说纷纭,有说一百年的,有说三百年的,这是一个比较主观的概念,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观点或权威的结论。云南省古树普洱茶收藏研究会2018年发布的T/YGPH 02-2018 收藏级古树普洱茶(生茶)标准将树龄超过200年的人工栽培原生态古茶园出产的茶叶称为收藏级古树普洱茶,下面还有品鉴级和普世级等级别,感兴趣的朋友可以上网搜搜这个标准,它并未得到业界的广泛认可,仅供参考。
普洱古茶树
由于普洱茶的品质、口感和价格与产地密切相关,所以市面上出售的普洱茶还经常以产地+树龄进行区分,如老班章古树、南糯山大树、薄荷塘一类高杆古树等等,或者直接以产地代称,如老曼峨、冰岛、刮风寨、落水洞等等。这样的命名方式不太规范,但却是最流行的方式,每一个名字背后都有许多故事。
普洱茶采摘
普洱茶的产地还是树龄很难通过品饮或者审评的方式准确断定,目前还没有标准告知大家什么地产地什么类型的茶会是什么样的口感,主要是通过茶农或者茶商的描述来确定,这里面存在许多主观性和不确定性,给普洱茶的故事更蒙上了一层朦胧的色彩。
2. 普洱茶的起源
普洱生茶的制作历史较长,准确诞生年代难以追溯,可以推断已有数百年历史;通常认为熟茶制作工艺成型于1975年前后。云南产茶的历史颇为久远,早在唐宋时期就有和茶相关的记录,但普洱茶走进中国千万茶友杯中却是本世纪才开始风行的事情。
据学界考证云南是世界茶树的发源地,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茶树就位于云南凤庆县香竹箐,据说树龄高达3200年,它是一棵栽培型古茶树,也是目前发现的世界上最粗大茶树,其树干直径足有1.84米,要8个人合抱才勉强围得起来,被誉为锦绣茶祖。
据传3200年的古茶树,现在已严格保护
有人认为关于普洱茶最早的书面记载是公元前1066年《华阳国志.巴志》里的“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丹漆茶蜜,皆纳贡之”,但巴蜀多指当今四川省中东部和陕南、鄂西等地一代,与四川和云南还有较远的距离,说这段话记录的是云南茶较为勉强。
比较清晰的提到云南茶是公元863年唐朝樊绰的《蛮书》,里面记载:“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银生城是唐代南诏国一节度府名,位于当今普洱地区、西双版纳州及临沧市的南部,和现在普洱茶的主要产区接近,且当地一些少数民族的饮茶方式如佤族的擂茶、傈僳族的响雷茶和油盐茶与历史记载较为类似。
公元1382年明朝平定云南并驻军,谢肇淛在《滇略》中记载“普洱茶蒸之成团,西蕃市之”,不仅明确的提到了普洱茶的概念,且对其制作工艺进行了描述。茶叶在唐宋时期都是用蒸青法杀青,到明朝之后才逐渐改为炒青,由此可见早在明朝初年普洱茶就已得名,尽管那时候的工艺与现在有较大区别。
普洱产区的古镇
关于普洱茶品饮风尚和制作工艺较为知名的一段记录是清朝阮福的《普洱茶记》,里面写道:“普洱茶名遍天下,味最酽,京师尤重之,福来滇,稽之《云南通志》,亦未得其详,但云产攸乐,革登,倚邦,莽枝,蛮砖,慢撒六茶山,而倚邦,蛮砖者味最胜……本地收取新茶时,须以三四斤鲜茶,方能折成一斤干茶。每年备贡者,五斤重团茶,三斤重团茶,一斤重团茶,四两重团茶,一两五钱重团茶,又瓶装芽茶,蕊茶,匣盛茶膏,共八色,思茅同知领银承办。《思茅志稿》云:其治革登山有茶王树,较众茶树高大,土人当采茶时,先具醴礼祭于此,又云茶产六山,气味随土性而异,生于赤土或土中杂石者最佳,消食散寒解毒。于二月间采蕊极细而白,谓之毛尖,已作贡,贡后方许民间贩卖。采而蒸之,揉为团饼。其叶之少放而犹嫩者,名芽茶,采于三四月者,名小满茶,采于六七月者,名谷花茶,大而圆者,名紧团茶,小而圆者,名女儿茶,女儿茶为妇女所采,于雨前得之,即四两重团茶也;其入商贩之手,而外细内粗者,名改造茶;将揉时预择其内之劲黄而不卷者,名金玉天,其固结而不改者,名疙瘩茶。味极厚难得,种茶之家,芟锄备至,旁生草木,则味劣难售,或于他物同器,则染其气而不堪饮亦。”这段话详细的描述了当时的六大茶山和制作工艺,是当代研究普洱茶的重要史料。
2022年02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