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茶叶介绍 > “生茶熟化,才是普洱茶更为关键的概念”
2022年02月28日

“生茶熟化,才是普洱茶更为关键的概念”

茶叶谈工艺的讨论,主要是针对发烧友,否则就毫无意义。

发烧友才存茶,普通茶友只是喝茶。

存茶需要感受逐步变化的过程,有点像养宠物,由小到大,童年到成年,外形内质发生变化,有意思的,是这个过程,而结果,是验证这一过程。

普洱茶,大部分茶叶都需要存放一下,长短期不论,原料是一块,工艺更是一块,山头上真正研究工艺的,只有玩家。

稍有常识也会知道,茶叶的变化,是热能的作用,一个是内热,个是外热,内热利用茶叶本身的水分及内质,比如鲜叶从摊晾延长为萎凋,摊晾是摊晾,萎凋是萎凋,摊晾是失水,萎凋是“失水+发酵”,这,就是利用内热。

这是茶叶工艺重要的一环,而曾经被一度忽视。。。

外热的方式一,日光晒干,就是利用太阳的热能。

这种热能往往没有引起人的重视,乃至于我几年前写晒棚不利于转化的时候,很多茶农反对,说是我们穷的时候你要讲卫生,我们有晒棚了,你说要日晒。

市场是试金石。

现在的茶山,有晒棚的也只是防雨,大部分高端原料都是日光直接晒制。不用谁提醒,转化不转化,口感醇和不醇和,利用不利用,时间稍稍一拉长,天壤之别。

另一个重要的外热作用,是指锅炒杀青,很多工艺的讨论,重视了该热能,而忽视了太阳热能,讨论的重心都是杀生了,杀输了,杀轻了,杀重了等等。。。

杀青,的确是“生茶熟化”的过程。“生茶熟化”是个重要的概念,只是以前认为太专业,没有去讨论,这需要一些理论的知识,和周老师聊过,他也保持一样的观点。只是现在人提到专家就反感,其实既然是谈专家就一定有他的专业,有些专家只谈自己的专业,有些专家是乱谈,结果就成为了伪专家。

“生茶熟化,此熟非彼熟,不可混为一谈。”

只是杀青也就是工艺中的一环,既是决定性因素也需要有前提。

(2023 版四星凤凰寨第一泡到第四泡,叶底、茶汤均有明显的变化,普洱茶,叶底,茶汤,都不变化,还需要存什么茶?第一泡的叶底具有显著的林子茶特征。一般而言,叶底鉴茶不靠谱,但是,熟悉的,可以从叶底的柔软度,叶底颜色深浅看得出生态的情况。比方讲,我们看一个女娃娃,气质好坏,有些人就是气质高雅,这高雅,你怎么看出的?)

判断一个茶工艺好坏,有时候极其简单,入水是这样的叶底,泡到尾泡还是这样的叶底,这样的茶你还敢存?

茶厂收毛料,谈不上工艺,最多是炒糊片,说成是烟味茶。至于借鉴其他茶类工艺,用在小树身上,模仿大树茶口感的做法,现在已经不流行。

这样的工艺,快的一年,最多三年的存放,就会显形,大量的“古树显形”,自然就会遭到大面积的抛弃。

大部分研究的只是造假,各种各样,做茶人都有自己的一套。

至于怎么判断是否是废茶,一个是通过长期存放两种工艺的茶,买单填坑交学费,消费者自己实验,转化口感醇和,自然就是对的工艺。另一个是判断销售的方式是否靠谱,有没有传销手法,有没有对茶品有长期负责任的态度。

除此之外,我看也没有更好的办法。

做茶的方法,应该遵循传统与否?

旧有的方法当然应该遵循,这是一种经验,前人的累积,等于少走了几十年的弯路。

但是,这些做茶方法的背景是值得探究的,是出于产量的目的,还是出于品质的目的,这是完全不同的两种做茶路径,从种植开始就有明显的区别,乃至于采摘、摊晾厚薄、杀青程度、揉捻轻重,都有各自的选择。分析他们的背景,才能找到自己的路径。

现在很多茶的工艺是废品,好茶没有好工艺,这件事说过多次,没人愿意了解,我也毫无兴趣要教育谁。作为市场来说,反正消耗掉了,不正的工艺在此变成正常。

做茶的工艺复杂,往往与历史的背景相关。最为明显的是,现在讲品鉴,和计划经济讲数量不一样。不是完全不好,而是大锅菜和小炒总是有区别。

来源:吴疆说普洱

温馨提示:本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

普洱茶爱好者请加本站客服微信号:13619630918

 cha10.jpg

 

 1515987672357163.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