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茶叶介绍 > 武夷山瑞泉岩茶的一段传奇(2)
2022年02月28日

武夷山瑞泉岩茶的一段传奇(2)

“他真的蛮听我话的。”听口气,看表情,郑朝金分明是用自己的表达方式夸赞丈夫。

都说“听话的丈夫最聪明”。黄贤义,在外是一个受人尊敬的“做茶大师傅”,他一手研创的 “贤行天下”瑞泉岩茶,在茶界享有盛誉。然而,他在家里常常扮演的角色却是一个“听话的老公”——让人深感痛惜的是,他已于3年前因病驾鹤西去。

当然,黄贤义之所以“听话”,是觉得妻子的点子不错,常能在“听话”中获益。

说来有趣。水帘洞这地方,在当年朝金的母亲看来,无疑是“穷山恶水”,而后来,在更多人的眼里,那是一个值得一游的风景点。

起初,零零星星,没几个游客。有人上门“讨茶”,淳朴善良的郑朝金,将其视为家里的客人加以招待。后来,游客一天比一天多,郑朝金突然想起在娘家随母赶集卖旱烟丝的经历,脑海里倏然萌生了摆茶摊的念头。

瞧,在那特殊年代里,一颗弱弱的商品经济“启蒙教育”的种子,深埋了许多年,竟在此时此地冒出幼芽来,有趣不?

然而,摆茶摊可不是一句空话,茶杯、茶壶、茶叶等等总要买吧,扳着指头一算,那至少也得“投资”几十元啊,可眼下囊空如洗,这咋办呢?巴前算后,郑朝金在丈夫面前将自己的想法和盘托出,竭力劝说他去找人借钱,说:“你人头比我熟,借钱的事,你去办。”果然,没过几天,“听话”的丈夫,就从好心人那里借了30元钱回来……

正是这30元的“投资”,让郑朝金成了水帘洞里卖茶第一人,且一发而不可收,打出了瑞泉招牌,催化了“瑞泉老字号”的复活。

“已经搬了好几次家了,家境也好了,可我怎么也忘不了在水帘洞卖茶的日子。”郑朝金由衷地说。

此刻,前往水帘洞,一探郑朝金的“传奇之地”,陡然成了我等的一种向往。

“我带你们去。”借着亲情与兴致,郑朝金就这样欣然当起了我们一行的“导游”。

04凭观感,武夷山的水帘洞,镶嵌在半山腰,不,更接近于山巅。从山脚拾级而上,要走几百个台阶,才到落满鸽子的水帘洞游览坪。若是一口气爬到这里,你擦擦汗后的第一个生理需求,也许就是想喝水。

郑朝金说,那时没有车路通到山脚,外地游客一路徒步,待爬上水帘洞,免不了口干舌燥,尤其是在大热天。

“看,这里就是我第一次卖茶水的地方。”郑朝金指着游览坪一侧的岩石说,“当年,我就坐在石头上卖茶,茶杯也放在石头上。”

这里,离她的“老家”不到一箭之地。

起初,卖的是“三分茶”,即每杯3分钱。有时卖茶的人多,就一角钱三杯。有一天,她将一枚硬币放在满杯的茶水上闲玩,发现那硬币竟然浮而不沉,心里觉得挺好玩的。谁知,游客看到了,不仅觉得新奇有趣,还啧啧赞美水帘洞的水质。聪慧的郑朝金来了个顺水推舟,天天如法炮制,这意外成了一个吸引顾客的卖点。

水帘洞里最博眼球的,莫过于两股飞泉了。一眼望去,两股瀑布从百米高的山巅飞流而下,宛若两条游龙,潇潇洒洒,飘飘悠悠,从天而降……郑朝金说,她看过的最美的景象是,两股瀑布几乎合在一起,组成偌大一扇“水帘”,美美地把岩洞遮蔽在里面……不过,她那时,真没有欣赏风景的心情,一心只想着如何让游客喝上称心如意的茶水,从而多卖茶、多赚钱,一改窘迫的家境。

怎么让游客喝到最新鲜的泉水茶呢?

“用岩草结成绳子挂在顶端,让泉水顺着草绳直接流进水缸,然后从水缸里打水烧开,这样的茶水更天然,更新鲜,游客喝了更舒心。”郑朝金站在岩洞内的地面上,指指点点告诉我们,“坐在石头上卖了两年‘三分茶’,然后搬到这里卖‘五分茶’,也就是5分钱一杯,再后来……唉呀,生意越来越好……”

“上大学时,我曾在假期里到三姐家住过半个月,还帮三姐卖过茶呢!”和我同行的郑朝基,是郑朝金的亲弟弟——他称她“三姐”,他说起当初的情景,可是历历在目,“那时的三姐,有三个调皮捣蛋的孩子需要照料,有两头猪、几十只鸡需要伺候,还有门口的菜地、茶园需要打理,整天忙得像个陀螺。”

大好的景象是,不同口音、不同肤色的游客纷至沓来,犹如被一阵阵的旋风送到水帘洞的。几年时间里,郑朝金从摆茶摊到开茶室,从卖一杯茶到卖一壶茶,从以卖茶水为主到以卖茶叶为主,从转卖公家的茶叶到卖自家的瑞泉岩茶,从服务散客为主到接待旅行团为主,从单枪匹马到招揽助手,从自己掌舵到儿子接棒。后因武夷山申遗的需要,郑朝金创办的茶室,又从水帘洞“移师”山脚下……

在黄家先祖的眼里,这门口的飞泉乃是瑞泉,所创商号用的就是“瑞泉”,然而,“瑞泉”却也一度湮没在光阴的尘埃中。茶室开张之时,春风拂面,瑞气盈门,黄家人心心念念的“瑞泉”终被唤醒。水帘洞里的第一家茶室,被冠上了“瑞泉”之名。一时间,“瑞泉茶室”的招牌,成了水帘洞里一道别样的风景。

在郑朝金的倾心照料下,瑞泉茶室从籍籍无名走到星途璀璨……

栉风沐雨,薪火相传。在新一代掌门人黄圣辉手里,瑞泉茶室又化蛹成蝶,嬗变为穿越时空的瑞泉岩茶博物馆。在这个馆里,茶书成室,茶器成展,茶叶成窖,茶室成厅,茶人成师……

05走出水帘洞,来到离此一两公里的瑞泉岩茶博物馆,我与年届知天命、满脑子茶文化的馆长黄圣辉在一起茶叙。听这位瑞泉第十二代传人讲瑞泉的前世今生,听他讲对茶文化、茶品牌的苦苦追求,我由衷地钦佩他与“瑞泉人”的诚笃与非凡。末了,我对他说,如今的瑞泉岩茶火了,彻底走红了,比如说,上了“福建老字号”的榜单,成了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的接待用茶,茶价从一斤几十元卖到几百元、几千元、几万元……那么,在一个个成功面前,有没有想过母亲对他的影响。他顿了顿说道:“在水帘洞,我刚接手卖茶叶时,母亲郑重地嘱咐‘秤头要足’,这简单的四个字,终生受用。”

“秤头要足”,说白了,就是售出茶叶时,分量只能多,不能少。

这四个字,朴素得不能再朴素、平淡得不能再平淡了,但细细咀嚼,却能品出良心、诚信与道德的多重味道。古训云:“小胜靠智,大胜靠德”。若如此,教子卖茶“秤头要足”,可是 “智”中有“德”,这不就是“胜券”在握了吗?的确,此乃“终生受用”。

没错,“书中自有千钟粟”。然而,听了郑朝金的“凡人传奇”,我却若有所悟:错过读书机会的人,未必就不拥有不凡的智慧。郑朝金的智慧,就藏在她的勤劳中,就藏在劳动人民的本色中。

诚然,让平凡的人变得不平凡的,是我们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时代造英雄,更造生活的强者与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