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茶叶介绍 > 对话李文华:普洱熟茶工艺细节经验分享
2022年02月28日

对话李文华:普洱熟茶工艺细节经验分享

 今年春茶季,在勐海见到了仰慕已久的李文华,相约几个朋友与老师聊普洱茶。我们一直围绕着熟茶的话题请教李老师,一个个问题抛出,李文华老师也倾囊相授。
那是一场全程无缝隙的思想交流碰撞,大家相谈甚欢,李老师的很多专业知识和技术经验都非常有价值,所以,我决定把我们交流的内容整理成文字,与大家分享,希望能给一些业内人士一些启发。
李文华老师从事普洱茶行业20余年,曾于2004年11月~2008年12月任大益集团勐海茶厂常务副厂长、主拼配师。是普洱茶国家标准GB/T22111起草人之一。2011年10月创立宝和祥品牌,现为勐海宝和祥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
2018年,近20年熟茶理论学习、实践探索、潜心研究,在传承普洱茶传统发酵技艺的基础上,李文华开创了集“微单元、多曲种、多层次、精发酵”四大关键技术于一体的“李文华发酵”技术,制作出了既有益于健康又可品玩的个性丰富多样的高端熟茶。
关于“勐海味”
李文华:“勐海味”是在勐海当地的气候环境下、有勐海传统发酵技艺支撑发酵的熟茶,有红熟、饱满、醇厚、陈香、纯正的特征风味,特别是陈香与纯正特征,被业界称为“勐海味”。用勐海原料更容易发出“勐海味”,因为勐海料饱满度、浓强度高。
相比之下,临沧茶的骨架偏硬,发酵后易空,原料粗老则易出木质化香气,无量山一带偏醇和,发酵出来比较甜,但浓度不够,勐海茶的酚氨比比较合理,发出来的熟茶是有浓度的。
其他地区的原料发酵出的熟茶会有自己的个性。熟茶发酵,在茶青特性基础上,也要看茶制茶,看原料的产区、季节、工艺、新旧、老嫩等。
通过发酵工艺的调节把控,加上精制、拼配,才能做到好熟茶的层次丰富、滋味饱满醇厚、香气馥郁。
熟茶的发酵程度
李文华:熟茶的发酵程度,各家有各家的眼光、味觉标准,和描述语汇,不完全统一,加上多堆头、精制、和拼配的影响,成品角度论一个绝对的发酵成熟度,就常常描述困难,多描述个大概。但是我们还是习惯用“几成”成熟度来表述。
以我的标准,7-8成左右就算是发“熟”了,同时还能保留熟茶中一定的活性。偏嫩可以6成,灵动活跃,偏老9成,红熟,甜香,这也是市场和消费者可以接受的两端。
茶褐素生成最多的是8成到8.5成,这时候审评汤色最黑,滋味醇厚,汤感稠化。过了9成,就容易黑硬或炭化,形成一些不溶于水的成分,反而颜色渐浅,汤色透亮,滋味醇和至平和,甜水,内在物质感就少了。
国营勐海茶厂时期,发酵程度在7-8-9成,紧压茶7-8成,熟散茶8-9成。成熟度不如现在的有些产品高,因为那时的普洱茶出口香港,无论生茶、熟茶,到了香港,当地茶商还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入仓,或醇化后再卖,所以对熟茶的发酵程度,需要留有余地。
现在的熟茶,更多元化,发酵程度高一些的,甜水好,滋味平和,香气陈香高扬,利于大众市场及时消费,亦有追求更高熟茶美感,复合发酵,多层次的作品,这是市场需求使然。
熟茶的发酵周期
李文华:熟茶熟茶,首先要发“熟”,才有熟茶的风味。熟茶有自己的发酵周期,熟茶的发酵是有一个临界点的,过了那个临界点,把晒青毛茶中一些不成熟的风味去掉,比如酸味,加上微生物对纤维素的分解度,才有熟茶的风味呈现。
熟茶发酵要经历4-6个周期或以上(一次翻堆为一个周期),前一个周期的发酵微生物代谢产物,是为下一个周期的发酵做准备,提供营养物质的。随着发酵的推进,茶叶中的比较厚的海绵组织逐步击穿,沉淀在海绵组织中的内含物质逐步释放出来,在微生物、湿热、氧化作用下,不断发生转化,完成发酵。
如果为了快,3-4个周期就结束了,没有走完应有的发酵周期,熟茶往往是“不熟”的,或是外焦里生的,风味凌乱就在所难免了。
熟茶发酵的温度
李文华:发酵的过程是有一个温度曲线的,不会一直维持在某个维度区间。但是发酵的温度要达到60~65℃并持续一段时间,才能达到很好的熟香,如果低于50℃持续的时间长,有中低温菌的发酵为主,风味低沉由此产生。
关于熟茶的内质
李文华:熟茶内质由三个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微生物发酵产物。
第二部分:热化学反应的转化,就像老生茶的转化过程。
第三部分:茶叶本身保留的,没有转化的那部分。
最难的就是要保留它不变的那部分本底。如果只有发酵产物,其他两部分,转化得不好,茶底保留也不好,发出来就会比较薄。
如果到发酵后段,本底的那部分保留得好,比如还有一定的果香、坚果香,甚至一部分花香,这样熟茶在审美上就比较完美了。
发酵偏熟的话就会产生一些坚果类的香气,比如麦香、杏仁香、巧克力香;偏生一点的,就是比如稻谷香,嫩度高的话有荷香,基本就是这些香型。它有些是茶底本身转化出来的香气,老生茶的转化就有从花香、花果香、果蜜香到坚果香、稻谷香、陈香的过程。
发酵香、转化香、本底香,三香构成了熟茶的完整香气。
熟茶中的“海腥味”
李文华:熟茶中“海腥味”一般是在低温状态下产生的,比如出堆的时候空气湿度大,一两个星期干不了,就容易产生海腥味。但是这种味道还是可以转化的,退掉也很快。如果是堆味、霉尘味,酸馊味就很难转化了。
如何看待小堆离地发酵?
李文华:小堆离地发酵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物,它一直都存在,是清洁化生产的需求吧。小堆和大堆是发酵方式的不同,只要发酵师能够掌握发酵原理,控制好发酵关键控制点,两种方式都能发酵出好的熟茶。
小堆离地和传统大堆发酵,各有各的特点,关键还是看你在技术上的操作,大堆发酵也有自身的难点,比如堆味的问题。它们的区别还是风味、口感上的。
很多人以为小堆熟茶温度起不来,其实小堆起温比大堆还快的。小堆发酵主要是容易发酵不均匀,再者就是过度氧化,会出现一定的氧化味而不是熟香味。有时候没有传统大堆发酵熟茶的汤感和浓度,易偏散、淡、氧化味。
但是如果是新接触熟茶没有习惯传统熟茶的消费者,可以更容易接受小堆熟茶,会觉得比较清新爽口吧,但是对于老茶客来说,又可能会觉得不够味。
但是,技术上解决了,小堆一样可以做出传统熟茶的风味。控制好的小堆,用更高级的原料,更能制作出完美的熟茶。
熟茶发酵如何“看茶制茶”?
李文华:不同产区茶树品种不同,树龄不同,鲜叶厚薄不同,有的适宜重水,有的不适宜重水,如果一概而论,就不会发酵出好的熟茶,所以需要我们看茶制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