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茶叶介绍 > 干货:如何去判断一款茶的内质好坏?
2022年02月28日

干货:如何去判断一款茶的内质好坏?

 如何判断一款茶的内质?
老实说,这个问题很难说清楚,因为其包含的范围太广,遇到的情况也非一篇文章几句话就能说清楚的。
个人前两年也谈论过这个话题,如今再回去看之前的方法论,问题还是存在的,要么说的不够全面,细节没有拉到位;要么有些观点,就是有问题的。
如今再谈论,有几个目的:
1. 随着自己品饮体验的逐渐完善和遇到的问题茶越来越多,既可以输出新的观点,又可以查缺补漏;
2.此次谈论,更愿意谈论一些有深度的东西,大家在别处很难看到的干货;
3.这个话题通过这篇文章依然很难说清楚,因为可能还有许多问题个人没有遇到,所以以后有了新的进展,依旧会拿这个话题来说;
关于“内质”的问题,主要有三个小问题:
1. 判断一款茶内质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2. 随便拿到一款茶,如何判断其内质的好坏,有无好坏的分界线(或标准)?
2.已经判断一款茶内质在基准线以上的前提下,如何来判断其后期内质?
我们一个一个来说:
一、判断一款普洱茶内质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许多茶友可能会奇怪这一段,不管怎么判断,茶叶不都是要入口的东西,直接开汤不就行了,还需要具备什么前提条件呢,其实不然。
判断一款茶的内质,首要的一点就是:尽可能多的掌握一款茶的原料、工艺和仓储信息。
这个信息有两部分,一部分来源于商家,一部分来源于自己真实的所见、所感受。
不管对哪方面的信息,都只能作为参考,要通过多次品饮后,再进行主观判断。
其次,韩愈云“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好茶常有,喝茶人未必能识,这种现象常见的。
所以判断茶内质的前提条件就是:喝茶的人要具备基本的品鉴和判断能力。
什么叫基本的品鉴能力,很简单,一款茶的滋味协不协调,汤感是否饱满,香气好不好,与茶汤的融合度高不高,在口腔和身体里的留韵时间长不长……不仅要能意识到这些概念的存在,还要判断这些概念好坏。
除了基本品鉴能力,我觉得常识也很重要,举几个简单的例子:
1. 具备一些判断问题茶的能力。判断一款茶气息的基本能力,比如茶汤里出现了水味、潮味、怪异的香气、糊味、酸味等等;
2.通过涩感、茶汤稳定性(耐泡度)等等来判断一款茶;
拥有基本品鉴和判断力及自己以往的品饮经验,能做到在已有的认知和品鉴能力范围内,掌握一款茶的优缺点,并记录未涉及和掌握的品饮体验。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判断这款茶是否具备判断其真实内质的条件。
一款茶,理论上从晒干那一刻开始,其内质的好坏多少就已经注定了。但随着仓储时间、仓储环境、冲泡气候、冲泡方式等等条件的变化,往往会让其品饮体验具有迷惑性,使我们不能客观的判断其内质。
举几个简单的例子:
1. 仓储地的改变,会在短期内误导我们评判其内质;
我从版纳或临沧找茶农买往年的茶,我找的茶农都是长期合作且信任其工艺的,所以从茶农处拿到的产品,原料和工艺大概率不会出问题。
可是,无论哪次从版纳或临沧发上来的茶样,品饮体验都与记忆中的感觉有很大的偏差,比如今年七八月份时,我找茶农购买了去年头春的冰岛坝歪古树。
茶样刚到时,品饮体验呈现出苦底明显、润感好、略带清凉、厚度佳,但汤厚而不团,且几乎无涩感,但也呈现出香气沉闷、口腔留韵时间不足等缺点。根据个人无数次坝歪的品饮经验,这绝对是有问题的。
坝歪应该呈现出汤质厚实成团,香气高扬,水含香浓郁,回甘会产生冰糖韵感,气韵很足,但尾水生涩,水路也绝对细腻不到能产生润感的程度,且随着仓储时间的增加,苦底也会越来越模糊的感受。
但当在昆明存放半个多月后,坝歪的品饮体验又变成了印象中的样子。
2.仓储环境的问题,会直接影响到茶叶的内质,有些影响是可逆的,有些影响是不可逆的。
这个印象深刻,有两次切身体验。
一是,一片放于台面上展示了半年的麻黑高杆。当上片喝完后,突然想起台面上还有一片,然后果断拆开开汤。拆开之后才发现:条索因为长期的聚光灯照射,呈现出红色,与原本的条索颜色大相径庭,开汤后香气全无,汤质寡薄,品饮体验一塌糊涂;
二是,一片放于茶样柜里密封放了两年的倚邦古树。因为倚邦这个茶少,平时很少想起来喝,所以就直在茶样柜里搁置,偶然兴来,开了一泡,也是发现香气寡淡,滋味索然,更不用说气韵和甘津了。重开了一片后,发现品饮体验完全不同;
以上这两种情况,也是大部分茶友居家时常遇到的情况,所以整理出来,这类型的影响就是不可逆的,那哪些是可逆的呢?
比如,因为今年(2023)春茶干旱的缘故,大部分易武山头茶都会有一定的涩感和苦底,这些苦底和涩感会随着仓储时间的增加而逐渐减弱;
另外,在临沧或版纳仓储的茶叶,常常会因为不注意仓储环境而致使茶叶受潮,受潮的茶叶在当地喝可能不明显,但如果到气候干燥的地方喝就会在茶汤里喝到明显的潮味、水味。这样的茶如果受潮过度,是不可逆的,但只是轻微受潮,放到昆明或类似昆明这种干燥的仓储环境里,潮味还是会随着仓储时间的增加而退去;
最后,事实上,许多沿海的茶友都会意识到当地气候的湿热,所以在家里存茶时,都会自觉的装上抽湿的设备,但须知抽湿也是有度的。近来喝到一片从福建大哥处寄来的2006年勐库戎氏的母树春,其品饮体验呈现出:
茶汤中没有出现潮味和水味,但出现枯树叶的味道,喉咙处发干、涩感明显等感觉,这就是明显抽湿过度的茶,其影响也是不可逆的。
3.冲泡时机的选择,同样很重要。
比如夏季的午后喝茶,即便品饮体验再完美的茶,其内质也会弱个三五分。个人经验:茶叶的内质会受到气候、气压等的影响。
二、 随便拿到一款茶,如何判断其内质的好坏,有无好坏的分界线(或标准)?
先回答后面半句:茶叶内质的好坏有无分界线?
在判断条件成熟的前提下,在个人的品饮体系里,是有的。
再回到问题的前半段:拿到一款茶,如何判断其内质的好坏呢?
推荐大家去看这篇文章:《绝对干货:如何建立自己的品饮体系!》
这里有必要老生常谈的部分有:
1. 无论是怎样一款普洱茶,其品饮体验绝对包括以下内容:滋味、香气、山场风味、茶汤质感、口腔韵感、身体体感等六项。围绕这六项,我们的评判维度有三项:协调度、辨识度和持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