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生产的这些易武老茶,大多是香扬水柔的风格,很难像2008年之后兴起的七村八寨那样,喝出明显的风格特征和强劲力道。
那么,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今天,沈沐就带大家好好聊聊这个话题~
易武茶的辉煌与衰落
要了解这个问题,首先得从易武茶的历史说起。易武的繁荣时期可以追溯到清朝雍正、乾隆年间。彼时,大量汉人带着马帮从石屏出发,陆续抵达易武和倚邦地区。为了长期经营,不少汉人举家迁入雨林,从此定居下来,比如同庆号创始人刘汉成、车顺号创始人车顺来,以及袁嘉谷的家族等。
到了清中期,易武逐渐发展成为西双版纳地区普洱茶的产销中心,人口也迅速增加,鼎盛时期易武老街的居民数量接近万人。茶叶交易盛况空前,白天骡马成群,运茶的马帮挤满街道;晚上客栈人满为患,连赶马人都只能在山坡上搭帐篷过夜。这一辉煌场景一直持续到20世纪30年代,易武老街都是普洱七子饼茶的核心生产与交易中心,也是茶马古道的重要起点之一。
但到了20世纪30年代后期,受法国人限制普洱茶运往老挝、越南销售,加上赋税过重、社会动荡、土匪横行等多重打击,易武逐渐走向没落。建国后,易武几乎不再参与普洱茶的生产,甚至连制茶技术都几近失传。同庆号旧址被改为民居,宋聘号老宅也被烧毁。全乡仅有一所绿茶初制所,往昔的辉煌不复存在。
从“96真淳雅”到“99易昌号”
1993年4月,一群台湾茶人以陈怀远、吕礼臻、曾至贤为首,通过号级茶的内票“易武正山”线索,辗转来到易武“朝圣”,为这片沉寂多年的茶区带来了新的生机。
1996年春季,经过多次试验,他们以易武野放茶料为基础,制作出了“96真淳雅”石磨圆茶,宣告易武茶的正式复兴。随后,少量茶商和茶厂开始进入易武采料制茶,但规模一直较小,直到1999年,昌泰茶厂推出第一批量产的易武大树茶——“99易昌号”,才让易武茶重新走入大众视野。
99易昌号一经问世就大获成功,昌泰茶厂意识到优质原料的重要性,开始更加重视易武茶和野生茶的开发。随之而来的,是“陈弘昌”(原陈鸿昌)、“极丰源”“茶壶陈”等品牌的问世。这些茶品以优良品质为基础,共同奠定了昌泰在普洱茶界的地位,也让“下关生,勐海熟,昌泰野生特难寻”这一俗语广为流传。
好茶推荐
//2003年易昌号极品
易昌号系列一直是昌泰茶行的高端普洱茶品类。这款2003年易昌号极品,400克/饼,普洱生茶,仓储高香,微虫咬特征明显,茶汤油润且富有粘稠感,入口甜丝丝的浆感十分讨喜。
水路细腻,茶汤顺滑,不需用力吞咽就滑入喉咙,喝上一杯接一杯,十分满足!
品饮过后,口腔中持续生津,愉悦感久久不散。很多茶友喝完后都给予高度评价。一位此前从未喝过昌泰茶的茶友甚至感叹:“喝过这款茶,我终于明白为什么说‘老易武生茶,必喝易昌号’了。”
//2003年昌恒丰源易武沱
这款野生茶由昌泰茶行出品,以其浓厚的野茶烈性著称。汤色通透红润,冷杯蜜香明显,入口后汤感层次丰富,兼具易武茶的细腻与野茶的冲击力。对于喜欢浓茶且追求茶气的老茶客来说,这款茶是绝对的惊喜!
易武茶的三大香型带
沈沐认为,许多早期的易武老茶,因受当时市场需求限制,大多展现出香扬水柔的特性。而昌泰茶厂早期的易武野生茶,在保留这一特质的同时,赋予茶汤更强的力道与浓郁滋味,这一突破让其在老茶市场上独具魅力。
有观点认为,昌泰茶厂之所以能实现这种独特风格,与其早期意外触及“易武茶香带”的核心规律有关。近年来,“易武茶香带”被提出,认为易武地区的茶风多样化,正是因为存在花香带、蜜香带和原野香带三条主要香型带。
花香带以弯弓为核心,覆盖草果地、凤凰窝、薄荷塘、哆依树等茶区,茶品以浓郁的花香为主,香气清新优雅。
蜜香带以麻黑为中心,辐射至落水洞、荒田和曼秀等区域,茶品的蜜香馥郁、茶汤饱满,成为许多人心目中“易武味”的代表。
原野香带以同庆河为核心,延展至刮风寨、麻黑一带的国有林区。这里的茶品带有浓厚的原野气息,韵味独特,是原野香型的典型代表。
三大香型带的交汇点是茶王树,这里出产的茶同时具备花香、蜜香与原野香三种特点,口感协调,层次丰富,因此成为易武茶区的代表性区域。
来源:沈沐品茶 普洱茶社
温馨提示: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
普洱茶爱好者请加本站客服微信号:13619630918
2022年02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