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普洱茶传说的存放期动辄几十年。
一个原因是对于存放年限的误区。
大多数茶叶是 80 年代制作的,到了中国台湾市场兴起,不过十余年。
邓老师书中的50 年代沱茶,制作的年份不过 5 年,他自己也认为陈期是十年,只不过,书出版了,市场也如此认为罢了。
这样的事情,现在极少有人愿意提,市场已经是天价,制作的人,销售的人,谁又愿意去回顾?
至于我等外人,逐渐也不愿意提,说多了,旁人认为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
另一个原因是原料的问题导致陈期漫长。
台地茶因为矮化,因为光线直射,因为茶种驯化原因,导致内含物质高,苦涩味重,陈化期就远远超过了古树茶。
所以,市场才有普洱茶存放必须超过二十年,六十年才能称为极品的说法。
然而,这种说法极其荒唐。
人生短短,人生又有几个 20 年?
人生匆匆,人生能有几个 60 年?
这不明摆着的设局?
但是,文化的鼓吹让人难以辨识,到底该如何存,到底该信谁。
有人喝存期一年的茶品,已经很好,其实本来也很好。
如同白酒,放一放,醇味出来了,就很好喝,还有必要动辄二三十年去存放?
“普洱茶的生茶不是生茶”,千万不要为概念所困。
鲜叶已经炒熟,做茶的都知道,鲜叶不炒熟,下一道的工序没有办法做。
所以,以前的定位是“青茶”,一直都是叫“云南青茶”,做成饼叫青饼,做成砖叫青砖,从名字的可以知道定义——就是半发酵茶。
只不过,后来,民间的说法超过了正统。
加上当时主管的副巡抚喜欢这些民间的“人士”,远来的和尚好念经,“生茶”的名气超过了青茶,生茶反而成为了官方的定义。
生茶因为生,望文生义,大家都认为生,大家都认为要拼命的存。
甚至产生了生茶不能喝的荒唐逻辑。
假如,真有人懂茶性,不会讲这种望文生义的话。
拉回讲存茶的事。
喝白酒的人,并不会随便就存酒,因为没有必要,好喝的酒,买了就喝,没有再买。
茶叶也是一样,不需要动不动就存。
存原料,是茶农和茶商的事,消费者存下去,意义不大。
市场上的发酵茶,再存下去,意义也不大。
一个原因,如果已经好喝,没有必要存。
第二个原因,大部分发酵茶,发酵成熟度已经足够,没有必要存,
大部分茶成熟度高,原因还是在原料。
绝大部分来源是台地茶,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农业厅的数据,比例是 97%,事实上,能做到山头茶的,不要谈什么古树不古树,已经非常不错了。加上几十年茶树打药,不成熟透,农药味过不掉。
即使存,也要存发酵生的茶(指熟茶存放)。也就是所谓的轻发酵茶。
喝茶是找个愉悦感。
茶非茶,是名名茶也。
所有的东西,是因缘际会,是一切因子的组合。
既然已经愉悦了,为什么还非要存下去?
港仓回流茶,普遍都会存,而且放很久,老师都会教你,存二十年起底,存六十年成极品,说一堆东西,无非是要去掉仓味。
为仓味而存茶!
这是智商的大倒退。
普洱茶之前属于廉价茶,便宜廉价的赊销过来,十年不还钱。
内地经济好了,富豪多了,回流回来,欠账的,大发其财,被欠的,垮台了。
80 年代,欧洲开始流行普洱茶,基本上一个国家兴起一两年就破灭了,原因何在?
都是熟茶,没有生茶。
这一段历史,大家都熟悉。
你既然知道了绝大部分是提代的茶,那到底该存真茶还是假茶?
来源:吴疆说普洱
温馨提示: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
普洱茶爱好者请加本站客服微信号:18183548350
2022年02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