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2月28日
普洱茶的陈化价值是是普洱茶的品质再造(3)
普洱茶陈化过程中香气的有序变化其发酵度在20%----30%,普洱茶的香气多以樟香、荷香、兰香等为主;发酵度在40%----50%,其香气偏重于栗香木香等;当发酵度处在60%----70%时,则会体现较明显的枣香或浓郁的果糖香;在发酵度达到80%----90%时,会出现淡淡的中药香,香气快速减弱;当发酵度达到100%时,
只剩下淡薄的焦糖香。所谓普洱茶最高境界——“无味之味”,并不是一点香气和味道都不存在。焦糖香的出现,证明普洱茶的发酵走到了尽头,再向后延伸,不是发酵的持续,而是碳化和变质的开始。从这个意义上讲,普洱茶的陈化过程是有时间概念的,并非没有终点。
同样,普洱茶的“越陈越香”也有时间范畴,不会“持续到永远”。
由于普洱茶的香气是一个繁杂庞大的体系,我们目前对这一体系还知之甚少,更缺少大量的化学分析作为依据。还有待普洱茶的研究向纵深发展才能解决。
普洱茶陈化过程对环境的要求
地理位置的要求——极大环境必备的两个特点我们在对普洱茶研究中发现,市场上流通的二十年以上的“陈年普洱茶”几乎都来自广东、香港、台湾。而普洱茶另一个主要消费区西藏却鲜有“老茶”出现。即使在普洱茶的产区——云南,相当一部分的“老茶”也基本依赖广东、香港、台湾的“回流”。这是什么原因呢?
一种说法是跟饮茶方式有关。西藏自古至今是煮茶习惯,并加盐巴、姜、奶等,具有了调味茶的性质。普洱茶在西藏地区虽然属于生活必需品,但更多的功能与盐巴相似,是奶茶必须加入的佐料。
没有单一普洱茶冲泡和品饮的习惯,也无需有意识地存储普洱茶;另一种说法是云南虽然是普洱茶的生产区,但主要消费区却在广东、香港、台湾等地。因为云南本地人已经有很长时间不饮用普洱茶,起码自上市纪新中国成立后至本世纪初,云南本地人基本上是以喝绿茶为主,只是进入二十一世纪初,伴随普洱茶“热”,普洱茶才逐渐进入饮茶人的视野。因此也没有存储普洱茶的习惯;也有人认为云南的商业氛围及商业头脑不及精明的广东商人,忽略了普洱茶升值空间,因此也很少存茶。
这些说法可能都存在。但可能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因素——地理位置。
第一,普洱茶是发酵的产物,只要是发酵,就对温度和湿度有一定的要求。
这个要求实际上就是以“高温、高湿”为主。普洱茶特有的微生物及其固有的酶,只能在“高温、高湿”的状态下,产生渐进的酶促反应。这种酶促反应有一个“最适温度”区间,它的起始温度是在15℃,温度每增加10℃,其酶促反应加快。但超过50℃,酶蛋白会出现变性,反应速度下降。
因此,普洱茶陈化过程的“最适温度”应在15℃至50℃之间。广东、香港、台湾等全年温度基本上都在20℃以上,其春季、秋季也经常在30℃以上,夏季更是经常在40℃左右,且早晚温差不大,基本符合酶促反应的“最适温度”的要求。而云南一年四季,处于“高温、高湿”的时间则很短。且冬季的温度经常在10℃以下,早晚温差较大。这就自然出现一个现象,同样的普洱茶,存在广东、香港、台湾与存在云南比较,其陈化的效果不同,前者陈化速度快于后者。
第二,普洱茶的发酵离不开一定的“湿度”,通常意义上的“干燥”不利于微生物的繁衍。普洱茶陈化过程“最适湿度”为55%至85%之间。广东、香港、台湾除冬季外,一般的湿度都在70%以上,冬季的湿度也在55%以上。
而云南全年绝大部分湿度在70%以下,冬季和秋季更是在50%以下。使普洱茶陈化的效果低于广东、香港、台湾地区。因此,地理位置——大环境的优势使广东、香港、台湾成为普洱茶后发酵地的首选。
湿仓与干仓——对小环境的两点思考
普洱茶陈化过程素有“湿仓”与“干仓”之说。所谓“湿仓”是源于香港早期的存茶方式。他们利用香港大环境本身就存在的“高温高湿”的自然特性,有意识将普洱茶存放在更潮湿的仓库,甚至有人还不时地洒水,增加“高温高湿”,目的是加速普洱茶的陈化。这种做法虽然有“激进”的成分,但为普洱茶的发酵提供了有益的尝试。
现代普洱茶的人工发酵----渥堆发酵的产生,实际上就是受到“湿仓”的启发,并延续这种思路,将其更科学、更规范而已。“湿仓”的做法虽然表面上加速了普洱茶的陈化,但也带来另一个意想不到的弊端,即发酵的过程由于茶叶吸水量太大,造成了对有益菌的抑制和腐败菌的“兴盛”,直接导致了普洱普洱茶的香气,是学术界涉及最少、学术成果最少,也是最难分析的一个领域。.之所以这样说,是由三个原因促成:
一是茶叶的香气类型或香气的高低,决定于香气前体物质。香气前提物质是指茶叶中含有的萜烯类、芳香烃及其氧化物、类胡萝卜素类、氨基酸类、糖类等物质。云南普洱茶产区众多,其内含物质的种类及其含量有一定的差异,自然形成一山一茶、一茶一味。
虽然普洱茶界一直将普洱茶的香气分为四种,即樟香、兰香、荷香、枣香。但这种划分的依据基本是源于感官审评,缺少化学分析手段的认证,或者说“证据”不足。就云南普洱茶产区和种类而言,也绝非四种香气类型能够概括。到底是多少,目前还是个谜,有待学术界深入的研讨。
二是普洱茶缺少高温提香的过程和工艺。几乎所有的茶叶都内含多种香气物质,但很多香气物质必须在高温状态下才能生成(如吡嗪类物质的生成就是在100℃以上)。因此,绿茶的高温提香基本都在110℃以上。而普洱茶则不同,它的所有过程几乎都是在常温下完成,其最高温度也不超过60℃,大量的香气物质因缺乏高温的条件没能生成。这就造成普洱茶的香气相比绿茶而言,高香类的物质不如绿茶;
三是绿茶在经过高温提香后,其香气可基本固定,并保留一段时间。但普洱茶的香气则不同,普洱茶在自然发酵中,伴随大量酚类物质的降解、络合和转化,其原有的香气也产生改变。普洱茶存在的樟香兰香、荷香、枣香等香气,在普洱茶陈化过程中只能是“间段存在”,不可能持久。换句话说,你今天喝的普洱茶可能是樟香,但将这饼茶存放二十年后再品尝,可能又转变成枣香。因此,不同年份的普洱茶其香气不同,不同陈化条件或陈化方式的普洱茶,其香气也各不相同。
但有两点,是我们必须了解的:
一是普洱茶的香气类型主要由芳樟醇及其氧化物组成。芳樟醇(linalool):又名沉香醇。它的含量和茶树品种的关系密切,云南大叶种含量最高。它在茶树体内以葡萄糖苷的形式存在,茶叶采摘后葡萄苷酶水解而呈游离态。未发酵的普洱茶其内含的芳樟醇呈兰花香气,是普洱茶含量较高的香气物质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