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号称世界茶树之源。
到贺开来看看,就能真切地理解了。
这里,地处布朗山脉海拔1700米,气候温暖,日夜温差大。茶树生长缓慢,叶片肥壮饱满、较为劲道,色泽翠绿、绒毛多、节间长。茶汤茶性强、香气扬、涩度较高,耐冲泡,属于茶中“刚硬”的一类,自带一股霸道之气。
提到“霸道”,大家自然而然会想到“班章”。没错,班章的确代表了布朗山茶区的最高品质,并因此得到了“茶王”之称。殊不知,班章老寨距离贺开曼弄老寨仅十余公里,在老班章出名以前,人们知道得更多的是贺开茶。要论名气和历史,贺开的古茶园可算是老班章茶的“前辈”了。
这里,拥有约2万亩的古茶园。其中1.6万亩是顺着山坡集中连片种植的,规模十分壮观。茶树树龄大的近千年,小的也已达百年,是目前发现的全世界保存最完整、连片面积最大的人工栽培古茶园。
这里,聚居的是拉祜族。据说,远古时候一个拉祜族部落首领在狩猎时发现嚼茶叶后不仅精神倍增还生津解渴,便将茶叶命名为“涩甜叶”,从此,那里的拉祜族也开启了人工种植茶树的历史。他(她)们世代以种植茶树为生,与森林为伴,拙朴自然,绵延至今。
穿行在古茶林间,树叶随风摇曳的沙沙声,间或的鸟鸣声,阳光透过枝丫斑驳地打在地面,枯枝残叶在脚下发出清脆的嘎吱声,带来隔绝世外的静谧。
驻足在那棵年近千岁的老茶树面前。
仰望着它静默地伸展开葱郁的叶冠,嫩黄的新芽从粗砾的老叶中探出头来,带着古老的传承,宣示着昂扬的生命力。
耳边再无松风阵阵、啾啾鸟语,整个世界奇迹般地安静下来。
时光倒流回一千年前,那时的古代中国正处于宋代。
茶,兴于唐,盛于宋。
宋代,是茶文化的黄金时代。正如王安石所说,“夫茶之为民用,等于米盐。”皇家贵胄品饮团茶,普通百姓多用散茶解渴。宋徽宗赵佶亲著《大观茶论》一书,使茶成为风靡全国的“国饮”,更是将饮茶文化推到艺术的高度,深刻地影响着中国茶文化的观念和习俗。
当时的西双版纳受南诏政权“大理国”管辖,奉中原宋王朝的政权为“共主”,接受其皇帝的分封。因宋与金国连年征战,与吐蕃等周边草原游牧部落的茶马互市因战而“关陕尽失,无法交易”,其主要市场便从北方转移到了西南。
由于朝廷急需战马,地处西南的大理国便开设“茶马市场”,用当地的茶叶换取吐蕃马匹,再将马匹转给宋王朝,以换取其锦缎珠玩。云南的茶叶种植面积也随之扩大,贺开茶园的规模化人工种植也是在那时应运而生。
云南当地的茶叶是大叶种乔木,生长周期长,根系深、叶片肥大极其耐泡,所含较多的茶多酚、咖啡碱等物质也使茶味浓烈霸道,滋味收敛性强。一般都做成砖茶,销往吐蕃、草原等牧区,供他们调制奶茶、解肉食油腻,甚至作为药材治病,深受牧民的喜爱,茶马市场日渐兴旺。
宋与吐蕃的茶马交易点(滇藏线)设在南诏政权的首府所在地大理,名为“步日”。贸易的茶叶有云南本地的茶叶,也有来自四川、福建等其他地方的茶叶。鉴于云南本地茶叶多在普洱集散再运往大理交易,为了便于区别,故将云南本地茶叶统称“普洱茶”。
元朝灭宋后,蒙古军队占领云南,将“步日”改为“普日”。那时“普洱茶”已经成为与边疆少数民族进行茶叶贸易的主角,甚至随同以肉食、乳制品为主的蒙古人远销俄国。
明朝洪武年间,“普日”改称“普耳”,万历年间正式改为“普洱”,并设专门官吏管理普洱茶的贸易。
清顺治年间,吴三桂平定云南,将云南茶区编为十三个版纳,统归“元江府”管辖。这一时期普洱茶的生产、销售更加旺盛,茶商和工匠大量涌入茶山,达“数万之众”。
西双版纳的普洱茶生产亦达到鼎盛时期,以澜沧江为界,江内、江外十二大古茶山年产干茶10余万担。马道驼铃终日回荡,商旅塞途,生意火爆,构成了一幅边塞风情与茶马古道交相辉映的历史长卷。
走出时光长廊,登上山巅高台眺望,远处一棵树冠高耸醒目的大树,瞬间想起“人猿泰山”,有种置身于亚马逊雨林的恍然。
能让人同时迷失在时间和空间中的,恐怕只有贺开古茶园了。
思及此,不觉莞尔。
游目四顾,山沟谷纵横间遍布古茶树、水冬瓜树、红毛树、花皮树等,植被茂密,峰峦起伏、满目苍翠,绵延十余里,连着天际,亦连向未来。
在物流网络科技高速发展的现代,再也不用等待“山间铃响马帮来”。但贺开古茶园依旧是生态茶标志性的文明符号,将历史的厚重积淀在馥郁的茶汤中,讲述着丰富而精彩的云南普洱茶文化。
来源:挂钥匙的贝儿 抱檏守拙
温馨提示:本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
普洱茶爱好者请加本站客服微信号:13619630918
2022年02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