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刚从倚邦下山回勐海,今天茶农就发了一堆视频,图片,古六山出了大新闻,是隔壁山头,莽枝的事情。
我翻了一遍,大致的意思是,茶农请客,请了司仪,司仪无钱,吃穿数年,而后,网络兴起,司仪到处宣传,我请的客,我花的钱。
司仪反客为主,茶农成了道具。
至于长老,会长,请客,创始人之类的,当然是假的。
这算是普洱茶的通病,一个行业如此。
原因还是在于网络的兴起,打破了之前茶叶的平衡。
大家都在希望茶山直达茶杯,事实上又是不可能。
以前的茶叶顺序是,大品牌做广告,吸引入门客;小品牌做山头,吸引山头茶的入门客;玩家,小众茶商做古树,吸引发烧友。
这种次序持续多年,至少在 2009 年到 2018 年阶段是如此。
随着 直播的兴起,这种次序表面上被打破,消费者却是随直播的兴起而呈现几何倍数的增长,消费者天然相信第一信息的来源处,这是茶厂,经销商被抛弃最直接的原因。
然而,信息来源于直播,来源于视频,本来就存在问题,就像这一次的争执,长老借名山之名,卖的却是台地茶,而消费者却认为长老才是正能量,茶叶就是真茶。
表象是真诚,未必真诚。
表象是茶叶,未必是茶叶。
茶山也是如此,有老实的茶农,也有不老实的。我自己的前天的经历,去料头家,小树 3 斤,古树5 斤,猫耳朵 2.5 斤,这可是当料头家的茶,真实的情况就是,干旱,没茶。至于,所谓明前古树采了就下山的,更是荒唐。
转到同一个寨子,有一家庭院晒满了茶,一问,有 200 斤,坐下来一喝,我认为是三环到四环的茶,甚至五环六环都有可能。
这是茶山的现实。
名山是茶农的,名寨是茶农的,名树是茶农的,如此情况下,商家不卖身份,又卖什么?
当然,这种思考本来就是错的,茶叶是喝味道,不是喝名字。
大家思考的方向错了,自然就有错的结果,这不是一个人的事情,而是一个社会现象。
至于卖名山,实发台地,这也算行业的通病,大茶企可以如此做,小茶商干就算骗局?
这是茶界制度设计的问题,这问题比较大,谈了也空,不谈也罢。
很多人搞不清楚的是,名山也有台地,有扦插的,也有实生苗,这上面有小树,有矮化的小树,也有不矮化的小树(也有叫小高杆的说法),然后才是古树,古树也分砍过的,以及没有砍头的,混采的,挑采茶。
至于消费者,能否清楚,其实是时间和实战的问题。
来源:吴疆说普洱
温馨提示: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
普洱茶爱好者请加本站客服微信号:18183548350
2022年02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