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茶叶介绍 > 看似简单的政和白茶,做起来有多难?
2022年02月28日

看似简单的政和白茶,做起来有多难?

 近日,小懂团队奔赴位于南平的历史产茶重镇政和,很荣幸被政和茶业协会授予“政和白茶电商推广大使”荣誉称号。
为了更好地传播政和白茶,我们拜访了政和白茶制作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陈仕斌老师,身临其境地感受了政和白茶的制作过程。
众所周知,白茶主要有萎凋和干燥两道工序,是六大茶类中制作最简约的,但按陈老师的话说“白茶工序简单而工艺繁杂,简约而不简单。”
在政和白茶的整个制作过程中,存在很多需要注意的细节,很考验制茶师的工艺水平和耐心,细节把控不到位,成茶的品质大打折扣。
政和白茶素来以“高山韵、米汤感”的独特品质著称,这除了政和高海拔、好生态带来的优质原料基础,也离不开制作工艺的保驾护航。
今天,小懂就来为大家详细揭露政和白茶的制作细节,一起来了解下高山韵、米汤感的政和白茶是怎么来的吧!
01上  筛
采摘回来的鲜叶,要先上筛摊青,这里并不是简单的把茶叶摊开就可以了,摊青的厚度是很有讲究的,要根据筛子大小和鲜叶嫩度来选择不同的摊放厚度。
据陈仕斌老师介绍,根据现在采摘的鲜叶嫩度,一般直径1.1米的筛子,适宜摊放1.8斤左右的鲜叶,若摊放两三斤则太厚,走水过慢,萎凋时鲜爽度会下降。
反之,鲜叶摊放太薄的话,导致失水过快,从而造成茶叶青味重。摊放时要注意均匀薄摊,若厚度不均,挤在一块也不利于鲜叶的失水。
在后期,制茶师还要根据鲜叶失水的状态,判断出达到一定干度时,要进行个并筛的环节,适当增加摊叶厚度促进内含物质转化。
02萎  凋
鲜叶上筛之后,就进入至关重要的萎凋环节了。政和白茶多为室内萎凋,通常萎凋房内有空调、风晒、抽湿机等辅助萎凋的设备。
政和白茶多为室内萎凋,为保障鲜叶在萎凋时进行良好的转化,不能胡乱使用设备加速萎凋,要视具体天气情况,确定是否使用相关设备。
对此,陈老师表示政和白茶萎凋的适宜温度,通常在23~25℃之间。若天气凉爽,通风情况好,采用室内自然萎凋,一般萎凋72小时左右为宜。
在此过程中要“看茶做茶”,若气温升高,则要打开空调、电风扇等,调节到适宜温度进行萎凋;进入夜间湿度大,也要注意打开抽湿机辅助萎凋。
总体而言,无论是室内自然萎凋、加温萎凋还是复式萎凋,都要保持通风良好,而制茶师要不停观察温度、失水、湿度等细节,及时作出调整。
一般来说,若萎凋不足,白茶往往会留有令人不适的生腥味;萎凋过度的话,后期转化空间小,便不具备白茶越陈越佳的品质。
03养  茶
萎凋结束之后,不能马上拿去干燥,要适当放置段时间,让经过萎凋的鲜叶恢复元气,也就是俗话说的“养茶”。
有部分区域会把养茶理解为“渥堆”,其实这是两种完全不一样的概念。陈老师解释道,黑茶的渥堆是将青叶堆放在一起,促进“熟化”。
养茶则是将萎凋过的鲜叶继续摊放在筛子上,时间不会很长,在这期间逐渐使萎凋叶的青草气进一步散失,提升后期成茶的品质。
04挑 拣
为了保证茶叶的净度,养茶之后还需进行一道挑拣的工序。在这个过程中,政和白茶要先进行机器静电,防止毛发附着在茶叶上。
随后再进行人工精细化挑拣,以银针为例,人工挑拣时会将蜡叶、茶籽等,或者少量在运输及制作过程中,损伤红变的银针拣剔出去。
对于精制挑拣的过程中出现的茶叶损耗,陈老师认为是值得的,不仅保证了洁净度,更重要的是确保了每一泡茶汤口感的稳定性。
05干  燥
干燥从字意上理解就是使茶叶的含水量,达到国家标准GB/T 22291-2017《白茶》规定的含水量在8.5%以内,但真正在制作过程中,含水量会更低。
通常陈老师对刚烘完的白茶含水量把控在5%以内,由于白茶在后期的制作过程中,会吸收一些水分,降低含水量其一是更保证安全,利于茶叶长期存放。
其二,干燥是茶叶香气和滋味固定的一个过程。通常在养茶时,白茶出现了香气的变化,制茶师会先审评一下这时茶叶香气和滋味的表现。
再综合茶叶的具体特征,调以适合的温度和时间,进行最后的干燥。因此,干燥除了进一步散发水分,也是政和白茶品质优化的重要环节。
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将茶叶做透,从而将茶叶的香气和滋味呈现出来。不同茶品根据鲜叶的嫩度差异,干燥温度和时间皆存在差异。
比如头采米芽(银针)富含氨基酸,其属于低沸点物质,在过高的干燥温度下易挥发,这样做出来的政和银针有蜜香,但鲜甜度不足。
综合来说,政和白茶虽然不炒不揉,以萎凋和干燥为主,看似简约,但并不简单,其实具体制作时隐藏着很多看不到的细节。
一杯口感极佳的政和白茶,一定离不开制茶师背后对细节的精准把控,想品尝正宗的政和高山白茶的茶友们有福了!
来源:爱茶的 懂茶帝
温馨提示: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
普洱茶爱好者请加本站客服微信号:13619630918
 7581787_115206538179_2.jpg 
 
 1515987672357163.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