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这种逻辑放到普洱茶中,就能得出一些比较有趣的认知。
比如一款普洱茶的回甘时间不够长,一瞬间就过掉的那种,就能得出这款茶并不是好茶,也不会是大树茶。
再附加一些条件,如这款茶的茶汤很清澈透亮(排除灯光、拍摄、后期修)的因素。那这个茶的工艺并没有很大问题。
从眼看、耳听再到喝到嘴的口感(滋味和感受)。这种一套的流程之后。
回归到核心的普洱茶带来的人体的体感,口感只不过是一部分。如果把口感狭义的定位到口腔部位,那么还有人的鼻咽喉部、胃部、心等。
而在喝明白这些部位之前,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广义的概念,叫身体接受度。以前我几乎没讲过这个东西,是因为能喝和不能喝某一种茶,并不是身体接受度决定的。
只不过对于一些身体本来就有问题的人,身体接受度就是一个坎。不能喝就真的不能喝。当然也有人会破例,比如一喝酒就皮肤红的人,医理上就是身体酒精过敏,但有的人却还是继续喝。
而另一种是不习惯和心理(大脑)排斥,进而导致身体不愿意接受。这种情况一旦适应了就不存在了。比如某些带烟味的普洱茶,带仓味的年份普洱茶。同样以喝酒来说,一开始100克就酒醉的人,喝着喝着能到500克才会醉。
而普洱茶口感的复杂之处,在于喝的不同阶段(泡数)的滋味感受,会因不同泡法,喝到不同泡数以及连续喝几泡积累的滋味感受形成不一样的滋味感受记忆。
很多新人喝普洱茶就分不清,这个普洱茶的回甘到底好不好,因为回甘短暂的茶,你连续喝,每一泡都有弱的回甘,你就认为它回甘好。而一停止喝茶汤回甘就不在了。
所以很有必要喝的时候留意,喝结束的时候也要留意。
而另一种则是因为投茶量少、泡法的因素,再好的茶没有一定量的回甘,形成明明是好茶,但每泡都是弱的回甘,停喝茶回甘既停的状况。
而这种盯着单一的一种滋味感受去留意,又会忽略其它种的滋味感受。也就是行和知是分离的。
知行合一,并不是行和知合并或者加起来,而是一口茶下去,要同时感受到茶该有的东西。
这时又会遇到个人体质的差异性,也就是有人对涩不敏感,有人对苦不敏感。也就是他们某一些知觉是感应不到的。
所以,要把普洱茶被人体所能觉知的滋味也好,感受也好,体感也罢。从干茶的观察到冲泡,再到品饮,以及饮后余味感受等融合提炼成既简明又具有合理逻辑(结构和关系)并表达出来。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尤其形象的表达出来。
温馨提示: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
普洱茶爱好者请加本站客服微信号:13619630918
2022年02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