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那蕉新寨由公路蜿蜒向北,迤逦蜿蜒至最高处,便可直抵勐库东半山最高的寨子——坝糯大寨。民间习惯以南勐河为界,称勐库大寨所在的马鞍山为东半山。坝糯寨海拔近1900米,凭高而眺,可俯瞰两山夹一河一坝的地形。位于勐库坝子两端的邦马山和马鞍山遥相对立耸峙,极目瞭望,西半山的公弄、三家村、豆腐寨、小户赛、大户赛等寨,尽览无余,犹如画屏。坝糯大寨是勐库东半山茶的代表,也是现存古茶树最多的寨子之一。史上的坝糯曾占古道形制之盛,又因茶叶本身品质出众,在民国年间,虽然中原板荡,依然发展成为当时双江地区最为富足的村落,一时间名流荟萃,繁盛无二。新中国成立前夕,坝糯豪门望族纷离故土,远徙港澳台地区甚至是越重洋而赴海外,由是门庭冷落近乎半世纪之久。坝糯古树在生长形态上有别于其他寨子,因枝条遒劲盘结,犹如藤子,因此被称为藤条茶,或“坝糯藤子茶”。“坝糯藤子茶”史上曾被列为头人、土司与贵族的专供茶,历代是进贡茶的首选。藤条茶虽然别具外形,但仍然是勐库大叶种属。究其成因,是茶农在漫长的茶事生产中,结合乔木型大叶种的特性和周围气候地理环境,在茶树定植后按照特定种植管护与采摘方式经由长期总结出来的茶树管养模式,民间称为“留采法”。藤条茶区大都位于清末民国时期的新兴茶园,主要分布在澜沧江中游两岸,深受汉文化影响。藤条茶采养法是云南古老的种茶制茶传统与来自中原的先进农耕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成熟于清朝,并在清末民国时期得到大幅度推广。这种采养法的完善得益于明清两朝内地精细农业播入云南,这也是云南茶叶高度商品化的体现。
勐库大叶种茶春茶一芽二叶茶中氨基酸1.66%,多酚含量33.7%,每克茶叶含儿茶素182.16毫克,是加工普洱茶的上佳品种。而坝糯藤条茶因为上百年的长期留养,培根树形,于内部调节驯化,调整营养物质,保持生长优势,芽肥体壮。因此,坝糯茶中茶多酚、儿茶素的含量高于普通的勐库大叶种茶类。鲜叶制得的干茶含梗带蹄有片,如果要简单描述坝糯茶的口感,它代表了东半山,苦涩度低,鲜甜鲜爽度高,汤感厚重,内质饱满,甘甜质厚。尤其口感中段的丰富度、饱满度、协调度俱佳。即便新茶,入口亦不觉苦涩。藤条茶最初进入人们视野是背负了“过度采摘典型”的骂名的,自2003年普洱茶第三度复兴以来,为了兼顾产量与养护的可持续发展,云南茶产业逐渐向传统轨道回归,藤条茶传统种植与加工模式得到认可和推崇,不少从业者开始对台地茶园进行升级改造,打造现代有机生态茶园,或以稀植留养的方式改造成传统茶园。藤条茶主干壮分枝匀、蓬面宽,枝叶多而不乱、密而不细、疏而不稀,利于光照、且雨露滋养,更能充分吸取土壤养分。这种采养结合的模式,既确保了产量,又保持了属性,延长了盛产期,还提高了质量。双江古茶园土壤类型以红壤为主,赤红壤、紫色土次之,土壤有机质0.24%~4.78%,含氮、磷、钾,PH4.7~6.8之间,这些土壤理化条件是促成勐库大叶种茶优质高产的先决条件。辖区生长着优良的勐库大叶茶树群体品种,坝糯占到约合1500亩,是藤条茶的代表茶区。
坝糯村寨依附山形而建,户户参差毗邻,茶园环绕村落,多见裸露的砂岩和花岗岩风化形成的山地红壤和赤红壤,其中的矿物质、微量元素与落木腐殖质融合,弱酸性的土壤不仅土质疏松、且排水性良好,茶石共融为藤条茶的生长提供了绝佳条件。就坝糯寨三百余户人家而言,可说户户皆以种茶制茶为营生,满村厂牌林立,村人有三四成的居民拥有自己的初制厂,多为家庭手工作坊模式。不少村民新建造了现代的水泥砖房,看得出,因为茶产业的带动,产茶区村寨,的确是旧貌换新颜。山前山后、村头村尾皆是成片的藤条茶。它和那些以茶闻名的村子一般,并没有南方那种秀丽出奇的田园牧歌之乐,依山而建的村舍,参差坐落,偶可见一两幢黄土墙瓦房,院围上摆着一盆铁海棠花,映碧蓝的天空独自开着。古茶树株株突兀而立,深深根植,远看就像常春藤,不需要依靠任何攀附,向上蓬勃蔓延,看着看着,不觉天空的蓝,顺着每一株藤条,流到你心里。
来源:云青普洱
温馨提示:本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
普洱茶爱好者请加本站客服微信号:13619630918
2022年02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