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古树茶越来越淡的现象有两种:
一、逐年采制的新古树茶越来越淡
二、存放之后的普洱茶年份古树茶越来越淡
首先,古树茶是没有标准定义的。只有古茶树(认定100年树龄以上的茶树)。而实际中,我们也很难断定是不是古树茶,至少证据上是不够的。靠听、靠喝会不靠谱的。
其次,古树茶的分类是只有利益方的采制标准。比如一芽二叶占比70%以上是一级。一芽三叶占比70%以上是二级。又比如春季的不同采次,头采、二采等采次。从鲜叶采摘上分级。
另一种是按茶树大小,如独树单采的单株,如挑选一片茶园中的古(大)树茶挑采(本质上还是混采)。又如树小的通采(本质也是混采)。茶树的小和大是直观对比出来的,跟树龄不相关,跟树种、种养方式相关。灌木小叶种成不了乔木大叶种的树型。
最后,就是不同季节的古树茶,它的滋味感觉可以通过工艺优化调整成趋一致。因此季节不同的古树茶匀在一起是难以辨别的。很搞笑的一个就是现在都夏季了,茶商卖刚做好的毛茶还叫二春、尾春茶。问就是不做夏茶没夏茶。价还是要卖春茶价的。
看到这,你对古树茶越来越淡有什么想法了吗?别想了,我告诉你吧。
1、喝茶人的改变
很多第一次喝到好古树茶的人一定会产生“新鲜惊艳感”。新鲜惊艳感是会消退的,随着喝的次数越来越多。后面没了惊艳感这种感觉影响情绪,就会认识到极致古树茶的单一。一个东西纯到极致,能有什么味道?纯净水有什么味道?我们讲究极致的单株,其实是在用笨办法去了解它,是个过程不是结果。
从国外的研究思路,你会发现西药、香水是研究了植物中的有用分子物质,然后提取或通过更先进的技术用分子组合工艺生成。也就是说纯到极致的分子是研究过程,怎么去生成和组合运用这些有用的分子形成药和香水是结果。
普洱茶中各村寨地块里的极致分类下的晒青毛茶,可以当成喝茶人认知普洱茶的“分子”,拼配出来的成品普洱茶,也仅是茶叶“分子”的表层组合。
2、采制古树茶的改变
在不精致采制茶的时候,我们喝到的“古树茶”大多数是混采混制的。比如简单的挑树大(树大的并不一定都是古茶树)的。制好晒青毛茶后又会进行匀堆。这就会形成茶叶的混合,在口感上会形成层次感。不同大小茶树的茶叶呈味时间点不一致造成的层次感。
另一种是茶叶采摘的频次,茶越贵,采摘频次越多。按植物生长来说,采得越频繁茶叶发得越多。但对于茶树的营养供养跟不上的话,茶叶滋味呈味下降就成了必然。但茶树营养供养的含量不对,对于茶叶的滋味口感影响也是挺大的。
所以这些古树茶存放成年份茶之后,它本身的含量就不够,存放转化和流失后的形成淡的感觉也是必然。
综合来说,越来越淡除了喝茶人过了新鲜惊艳感之后形成,就是普洱茶古树茶本身含量就不够,这来自于原料本身和采制工艺、季节的共同影响。存放之后自然就会越来越淡。
温馨提示: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
普洱茶爱好者请加本站客服微信号:18183548350
2022年02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