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是后发酵茶。历史上,人们以仓储中自然陈化作用之,由生转熟,由青汤青叶转为红汤红叶,历史上各时期也不乏有探索以人为的方式加快普洱茶熟化的尝试。
当云南普洱茶作为一种饮品飞入港澳地区的百姓生活。普洱生茶本身性寒,港澳人将之进行就地仓储,在南部沿海湿热气候下陈化褪寒,而后饮用。红汤红叶的普洱茶成为了粤菜饮食最好的解腻、消食伴侣。
随着需求日旺,茶客们等不及自然陈化,开始寻求人工干预。20 世纪 70 年代,应香港客商需求,有广东茶商以潮水方式发酵普洱茶,成为普洱熟茶的现代肇始。
云南原产地的茶人们看到了趋势,既已有原料在手,何不学了技术自己发酵熟成,制产品再行快销?1973 年,云南省茶叶公司组织昆明茶厂的吴启英、安增荣、李桂英,勐海茶厂的邹炳良、曹振兴,下关茶厂两人共七人小组到广东学习熟茶发酵技术,学成归来后,之后各自做出了 7572 七子熟饼,7581 熟茶砖,7663 销法沱等第一批熟茶经典。从此,普洱茶有了生、熟之分,而以人工渥堆进行发酵的普洱熟茶也正式成为了普洱茶的新类别。
从健康的角度看,普洱茶经过人工渥堆发酵,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的寒凉通过人工渥堆发酵的方式快速转化,变得温润醇和。在由生转熟的过程中,茶多酚得到抑制,产生了大量的茶褐素,在降血脂和降胆固醇等方面有着突出效用,对于三高等现代病的调养有大益处。而从审美的角度看,熟茶的诞生引领了普洱茶品饮的新风尚,勐海熟茶的枣香、米汤感,下关熟茶的焦糖香,澜沧熟茶的糯香、醇滑感,为饕享熟茶的茶客带来了丰足的味觉愉悦。
这些新价值、新体验得以诞生的关键一步,便在于发酵。发酵作为一种食品制备技术,古已有之。此时将发酵用于普洱茶,熟茶发酵师便是其中的掌舵者。
在早期的熟茶发酵中,因熟茶发酵需要吨级以上的大堆发酵才能保证堆温,熟茶发酵是实力雄厚的大厂才能做到的生产活动。熟茶发酵师便产生于制茶大厂的匠人群体中,他们身穿白大褂,是游走于茶叶堆子之间的神秘人物。他们鲜少言谈露面,却是站在普洱茶行业产品革命和生产革命第一线的人。
如果让我作比的话,我认为熟茶发酵师很像电影导演。不同茶区的气候、温湿条件是它的布景,晒青毛茶原料和微生物是他的演员。熟茶发酵 45 天左右的周期,便是制作电影的周期。
择一适宜天时,毛茶渥堆洒水,电影即开拍。微生物在湿热的作用下开始生长,与茶演起了对手戏。每一幕故事讲完后,新的微生物群体出现,旧的微生物群体退场,开始新的一幕出演。直至起承转合、百转千回后,茶已不复当初的青涩强烈,蜕变为温润甜滑一杯红汤。才惊觉,导演导的,原来是一部晒青毛茶的成长蜕变史。
一部作品的诞生,是导演选择的那一批晒青毛茶与一地的温湿、水土、微生物团队创作的结晶,更烙印着导演的风格。本期我们选取的几位熟茶发酵师,有功成名就者,有正在一线的创作者,他们为我们讲述的,便是如导演手记般珍贵的熟茶创作故事。
本文刊载《普洱》杂志
2022年06月刊
作者丨金真
温馨提示:本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
普洱茶爱好者请加本站客服微信号:1361963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