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的认识,量大才能惠农,这种认识是错误的。我们之前讲过,无论多大的产量,产销平衡才行。生产10 万吨,市场有 10 吨消耗,生产100 万吨,市场能接受 100 万吨,生产了有吸收口,量再大也不影响产业链的生态。如果反之,生产了 10 万吨,市场只能吸收 1 万吨,势必会积压。只抓生产,不解决消耗,都会迎来产业大面积的溃败。就像现在,还有人希望大品牌大消耗来一举改变市场。关键是,出路何在,靠金融茶?市场有句话叫假茶比真茶好,也就是仿冒品的原料都比你品牌的还要好,量产的意义又何在?我有个茶友,做农业企业,经常发视频介绍全世界的农业,他讲日本的农产品单价很高,比方现在的大米是 40 元人民币一公斤,一个是大米的质量好,另一个就是限产,地是农民的,但是,不是你想种就种,具体品种根据全国种植情况来调配,既保证市场供应量,又保证农民收益。这是一种颠覆性的管理。普洱茶好卖,是因为凤庆的红茶好卖,思茅的烘青好卖,两者都各有十多万的产量,普洱、红茶、烘青三分天下,市场就会平衡,产销两旺。看起来茶客、销区都不一样,相互关联度不高,其实对于茶区的影响就会很大。解释一句,红茶不是产自红茶树,普洱不是产自普洱树,茶树都一样,只是加工的品种不同。原本 2019 年的时候,云南白茶的销量也在起来,如果白茶再能成为一个大茶类,占据四分之一,云南原料又会平衡,只是疫情掐断了节奏。现在茶饮料的加入,也在改变原料的消耗,以前的茶饮料就是取个名字,现在国家规定必须含茶,低端的原料消耗就会起来。从全国人民来云南直播也可以看得出,云南茶叶的价格洼地价值一直存在,从十元/公斤到 2 万/公斤的原料都有,价格阶梯大,也成为吸引直播团队的一个诱因。云南产业的市场意识依然“原生态”。2009 年的转折也仅仅是塑造了一个山头纯料的概念,随着一线品牌在 2018 年也开始贴标山头茶,山头茶的品牌效应开始迅速稀释。
一线名山的价格趋势。
2024年春季干旱,导致产量减少约,供应减少推高价格,二春之后,茶叶大面积萌发,导致头春二春集体狂跌,狂跌之下无人敢收购茶叶,直至秋茶市场信心逐步恢复,反而迎来“小阳秋”。今年勐海一线名山的价格已经开出,400 元,一公斤干茶合计也就 1600 元,市场拿到手大概是 3000 元,只是销售商坚持是 16000 元,疯了,当然卖不掉。茶山积压很多时候就是人为的。从现在的情况看,勐海片区一线名山价格虚高,将大幅度下跌,而易武一线名山由于产量特别稀少,不受影响,预计产量大的二线名山将会下跌。邻近版纳的某茶山,古树混采秋茶价格跌到惊人的十分之一,缩水 90%。
其二,利润将向渠道商倾斜。
举个例子,金融茶的市场最早是散户亏钱,芳村和经销商还是有钱赌,然后是芳村集体亏钱,经销商仍然有出厂到市场的一段利润,但是,现在是出厂就跌破发行价,经销商也血亏。本来是要集体搞市场的,结果,厂家把经销商也一样当猪宰。山头茶是同样的道理,都卖到门牌号了,谁又来接盘?山头如此透明,口感透明,价格透明,渠道商扶贫了山头,自己是越扶越透明,越扶越贫,自然不会卖力销售,山头自然产生大积压。可以反问一句市场,谁又不愿意消费干净、健康的茶品?山头茶明明是好东西,明明应该是供不应求的东西,为什么偏偏又积压?
其三,渠道转移不可逆。
在汽车的时代卖马车。这是看市场一片黑的原因。虽然我讲过,苹果不会专门成立一个抖音直播部门,不会成立一个小红书专委会,产品力足够,线上线下的讨论就是滑稽戏。但是,对于绝大部分一二三线茶企,尤其是一二线茶企,产品力不足,也就必须在汽车的时代卖汽车。渠道的转移面前,任何人都无能为力。
其四,关注销区的变化节奏
接上讲,云南茶区大,茶资源丰富,好茶层出不穷,对应的区域也不同,比如东莞要勐海,郑州要冰岛,深圳要易武,华南要熟茶,华北要生茶。所谓的产品力是对应不同群体,才会有意义。举个例子讲,熟茶有熟茶的群体,大了讲,熟茶有熟茶的销区。产业的人并不清楚,熟茶基本上都是年年大积压,消耗量大的是小青柑这样的明星茶品,起来的时候扫空了十年的积压,熟茶的市场主要集中在广东,餐前茶水的作用,这一块的量大,刺激了跟风的茶企业生产,但是,华南以北的市场,甚至饮食文化最为接近的广西一带,也很难形成以熟茶为餐前茶水的习惯。影响茶叶消费的,最为关键的因素是饮食习惯。这是黑茶类(黑茶,青砖,茯砖,熟茶)分析起来,可以横扫中国市场,却又始终占据一小块市场的原因。反向来看,黑茶类的主销区,比如牛羊肉为主食的牧区需要茶叶来替代蔬菜,即使现在的物流方便了,饮茶的习惯亦然。很多人的想法只是想当然。一般来讲,各大茶叶产区以消费各自的茶类为主,比如福建茶区消费福建茶,云南茶区消费云南茶,普洱茶单独在江浙沪有明显上升的原因,大概率是与经济活跃度有关,关键点同样在于绿茶口感的继承性。正因为各地的饮食习惯不同,消费茶类就不同。华北西北,原有的花茶习惯,替换成了普洱茶的生茶类,口感有所继承性。就单独的市场来看,华南的体量最大,就全国市场总量来看,普洱茶的销区版图早就扩散到各地,关注各个区域独立的消费特点,才是有价值的。
来源:吴疆说普洱
温馨提示: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
普洱茶爱好者请加本站客服微信号:18183548350
2022年02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