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茶叶介绍 > 怎么知道你存错了茶,存到了新工艺?
2022年02月28日

怎么知道你存错了茶,存到了新工艺?

 云南茶叶,关于工艺的话题,集中在新旧工艺的争论。
何为新,何为旧?
现在的讨论日渐糊涂。
有人把新工艺批成旧工艺,有人把旧工艺批成新工艺。
现在批判“新工艺”,都不是在批判工艺。
云南晒青,做法有好几种,易武、勐海、临沧的工艺都有明显的区别,各自茶区只知道自己的工艺,不及其余,不是该茶区的工艺,都算新工艺?
销区路线不同,口味不同,其一外销,其二边销,其三内销,要求各有区别。
这一段,参见当时的出厂标准即可只,出口的茶样标准,内销,边销都不同,当然,不同的年代也有不同的描述。云南的出口标准 1955 年就有“汤色红浓”的性状描述,很显然,这不是在讲青饼,而定是指熟饼。云南籍茶商张道潘曾经在中国台湾的云南同乡会内刊撰文描述 1948 年cha茶叶输港的过程,一边是战乱,一边得通过缅甸、印度转运茶叶到港,茶叶有新作的,也有收集因为战乱积压的陈茶,文中刻意提及到茶叶堆积发酵,很明显,性状已经接近今天讲的熟茶了,只不过当时没有这样的名称。
普洱茶的精制,指的是紧压的过程,大部分作用是改变外形,蒸压的过程当然也有用,其作用类似于存放工艺,决定性的因素仍然在于初制。
不同的销区有不同的口味,初始的工艺的侧重点就不一样。
举例而言,讲杀青手法问题,有人力大,有人力弱,翻炒速度快慢就不,有人撤火,有人不撤火(柴火灶),在外行人看来,就是工艺变了?
历史的记录也是片断式的,断断续续的,后来者读之,反而认为在制作不同的茶类。
比较明显的: 1949 年,1958 年,1973 年,这三个时间段,都有明显时代转折的痕迹 。
批判新工艺,一开始的目的是批判造假。
用他茶工艺制作晒青,有可能在新茶阶段实现“小树变大树”,“台地变古树”的目的。不仅仅是如此,还有些品牌从采摘工艺就着手,比如为了突出传统茶叶中的“显毫”,采摘台地茶的“一芽一叶”制作所谓显毫的古树茶。
至于炒制工艺上的造假,主要集中于“萎凋+渥黄”。
原本这种工艺存在多年,有其目的性,有些茶山长期使用,甚至是一些有名的山头,后来,玩家逐渐增多,口感的挑剔越甚,这种工艺慢慢消失于“生茶工艺”。
是工艺,就一定有其目的性。单纯的工艺上来讲,这种工艺存在的时间也不短,此工艺制作的毛茶,专门用于后期熟茶的制作,加深了发酵的程度。
口感上在于“提香”,茶叶在萎凋散失水分的过程中,茶叶的香气发生变化,这一点,观察白茶的变化可以知道。只是此种香与生茶香完全有区别,生茶的晒青制作,香气是本味的,存储后转化的基础也是基于本味的,而“提香”后的香,加上蒸压,加上存放,变化的香要妖艳一点,还是有明显的区别。
再二,茶汤变化了,软绵绵,由于制作的时候有明显的其他茶类工艺介入,毛茶汤也呈现软绵绵的感觉,这与古树茶晒青茶的厚极其容易混淆。
用这样的工艺做生茶,就“熟透了”,鲜爽味丢失了,存储转化后,口感一味软,口腔没有支撑力,存储这样的茶,后期发展的空间就没有。(也有人喜欢这样的茶品,这算特例)
在晒青茶工艺中加入渥黄,这是为制作熟茶的准备工作,此工艺没有作为仿制工艺之前,并没有受到过任何批判,有些茶山长期使用,制作了类似半发酵的毛茶,提供给茶厂渥堆,制作熟茶。
普洱茶在计划经济的时候,以熟茶为主,茶种,加工,市场都是熟茶思路,研究餐前茶水的口感,这与今天的口感需求,不一样。
来源: 吴疆说普洱
温馨提示: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
普洱茶爱好者请加本站客服微信号:13619630918
 7dit33.jpg 
 
 1515987672357163.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