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茶叶介绍 > 印级茶到底用什么料?古树茶还是台地茶
2022年02月28日

印级茶到底用什么料?古树茶还是台地茶

在普洱茶界,印级茶一直以其特殊的地位和传奇色彩广为人知。然而,有关它的具体用料,始终是众说纷纭、争论不休的焦点。其中,最让人关注的话题莫过于:印级茶的原料究竟是野生古树茶,还是台地小树料?

今天,沈沐就带着这个问题,和茶友们一起来聊聊印级茶用料的神秘面纱。

印级茶与台地茶的渊源

谈到印级茶,我们需要先回到它所处的历史背景中去。印级茶通常指的是20世纪50年代初到70年代初生产的、印有“八中茶”商标的普洱茶。这些茶品之所以被称为“印级茶”,是因为它们包装上的“茶”字使用了印章式字体。而由于当时印刷条件简陋,每批茶包装的颜料会有些微差异,长时间的仓储环境又使得包装颜色有所变化,形成了“红印”“绿印”“蓝印”等不同称谓。

其中一个比较特别的例子是“大红印”。关于它的由来,有一种说法是由于信息传递中的误差,加之标准的“八中”商标需要红绿两色印刷两次,制作成本较高,于是云茶司曾尝试用一批全红印刷的绵纸。虽然这些绵纸与标准版不同,但为了避免浪费,经上级批准后投入使用,这才造就了后来赫赫有名的“大红印”。

现存的印级茶,多数为上世纪50年代生产,历经了近80年的陈期。饼面乌黑油润,条索粗壮紧实,冲泡后茶汤红润透亮,滋味醇厚甘润,陈香、樟香、药香交织,韵味十足。最重要的是,其茶气强劲、陈韵深邃,堪称茶中珍品。

然而,一些观点却认为,印级茶的原料并非来自古树,而是使用了台地小树茶。这样的说法甚至还列出了理由:比如,建国前的多次战乱使云南茶山遭到严重破坏,很多茶树被砍伐殆尽。因此,当时的茶叶用料必然有限。

这种说法虽然从历史背景看似乎有些道理,但它对“台地茶”的概念存在误解。

台地茶的由来与普及

“台地茶”的概念并非中国本土起源,而是19世纪时随英国工业革命的浪潮而诞生。当时,英国人罗伯特·福琼从中国偷取了茶种和技术,并将等高条植的密植模式应用到印度、斯里兰卡等地,随后逐步推广至日本、肯尼亚等国。

20世纪初,中国的茶叶专家吴觉农、胡浩川等人走出国门,学习国际先进的茶叶栽培与加工技术。回国后,他们开始在安徽、江浙一带试验“等高条植”的密植茶园模式。这一模式在海外已取得显著成效,被认为有助于提高茶叶的产量与管理效率。

同一时期,管理云南思普区盐务与税务的白耀明先生在考察中意识到,茶产业是振兴当地经济的关键。他不仅深入湖南、湖北考察,还亲赴日本学习茶树栽培和制作工艺,并于1938年创立了“云南思普区茶业试验场”,在南峤(勐遮)与南糯山等地试种了约10万株茶树。

然而,早期这些新茶园多采用埋籽繁殖的方式,茶树种满山坡,却缺乏精细化的管理。茶农通常“只种不养、只采不护”,茶树的生长完全依赖自然条件。直到新中国成立后,云南茶园才开始逐步向现代化管理转型。当时的工作重点包括推广间作技术、中耕除草、施肥养护、定期修剪与科学采摘等。这一阶段虽取得了技术上的突破,但现代化的“等高条植”理念在云南尚未全面普及。

台地茶的大规模推广

真正意义上的台地茶园建设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1958年9月,教员视察安徽舒城县时提出:“以后山坡上要多多开辟茶园。”这一指示迅速成为全国茶区的行动指南。随后,南方各地大力推广等高条植的台地茶种植技术,每亩种植茶树800~1300株,密植速成的茶园模式应运而生。

进入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初期,云南省在江浙茶区模式的启发下,着手建设现代化茶园。这些茶园注重选育优质品种、合理布局连片种植、实施矮化密植、采用等高条栽,并通过增施肥料来提高产量。台地茶园不仅追求高产,还注重采摘便捷、叶片细嫩等特点,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出口需求旺盛的滇红和滇绿。然而,由于生产成本较高,这些台地茶很少用于普洱茶这种侨销茶类的制作。

印级茶用料的秘密

那么,印级茶以及早期七子饼茶究竟使用了什么原料?这个问题可以通过原料获取的难度来加以分析。当时,台地茶园大多分布在低海拔、地势平坦的“坝子”地区,交通条件较为便利,茶叶的采摘与运输都相对容易。

相比之下,普洱茶的主要产区,如布朗山、南糯山等地,则位于交通不便的高山地带。这些地方的茶农只能依靠牛驼、马驼甚至人背,将茶叶从山上运至山下。由于条件艰苦,这些地区并不具备种植台地茶的经济与技术条件。

在这种背景下,各大国营茶厂通常只在交通便利的坝子设立初制所,将收购的茶叶原料制成滇红、滇绿后再运送加工。而高山茶区的茶农则沿用传统方式,爬树采摘古树叶片,简单加工成晒青毛茶,送到山下的收购点换取盐巴或针线等生活必需品。

用料特色传承至今

正因为这一特殊背景,早期印级茶的用料以生态优越的大树茶或古树茶为主。这种选料理念不仅成就了印级茶的高品质,还影响了后续的普洱茶定制传统。例如,沈沐最近淘到的一款90年代“野生乔木大黄印”,就很好地体现了印级茶的经典风格,其配方和用料同样极具代表性。

90年代黄印青饼有货分享

这款90年代的中茶大黄印青饼,采用野生乔木原料制作。饼面条索乌亮,内飞上清晰印有“野生乔木”字样。

此茶不仅延续了印级茶的传统配方,还融入了布朗山古树风格,茶汤滋味浓厚,层次丰富,茶气强劲,轻带烟韵,既适合收藏,又堪称品饮佳作!

l来源: 沈沐品茶 普洱茶社

温馨提示: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

普洱茶爱好者请加本站客服微信号:18183548350

 2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