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茶叶介绍 > 没人讲清楚的茶汤穿透力,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2022年02月28日

没人讲清楚的茶汤穿透力,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经常看我文章的茶友肯定都知道这个品饮概念:穿透力。与之同时高频出现的词汇还有:入喉感、透感、渗透感,想要表达的意思是同一个。相信类似的词汇,大家在其他山头茶的内容博主处也不止一次看到,面对高端山头古树茶的品鉴,这是绕不开的。当然,概念可能相同,但想要表达的意思也许大相径庭,也许有部分交集,难以一概而论。但值得茶友们关注的是:类似穿透力这种体验感,并非个人虚构或杜撰,而是真实存在于山头茶的品鉴里的,甚至不夸张的说,由来已久。如果你依然觉得这是品鉴玄学,是忽悠你,是营销概念,那后面的内容大可跳过了,本文可能真的不适合你。其实穿透力的概念,在以往的文章中也做过不止一次解释,写这一篇的目的有几个:总结过去文章中关于穿透力的描述,修正不贴切的描述,当然,今天的描述也未必准确,日后如果还有新的感受,后面再更新。故这篇文章,想写的主题有几个,文章内容较长,请耐心看完;相信我,看完这一篇,你品鉴山头茶的能力会提升至少一个档次!文章主题如下:1. 穿透力,从卢仝的《七碗茶歌》说起2.穿透力,到底是怎样一种体验;3.穿透力,从哪儿来?4.喝懂茶汤的穿透力,一定要看完的7大知识点!
|穿透力,从卢仝的《七碗茶歌》说起;
相信所有的爱茶人都读过卢仝的《七碗茶歌》:
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毫无疑问,这是一首描写茶叶品饮体验脍炙人口的名篇。但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两点:1.这首诗里从头到尾都没有提到这款茶的滋味如何,是甜,是苦?香气如何,是兰花香还是蜜香?甚至连回甘生津,都看不到。这些我们平日喝茶讨论最多的点原诗一句也没提到,相反将品饮的重点放在了喉咙、腹部、身体等部位的体验;2.从诗句里,我们能看出来:随着冲泡次数的增加,这款茶的品饮体验是有迹可循且逐渐加深的,大致的轨迹为:口腔喉咙(喉吻润)~腹部(搜枯肠)~ 身体(发轻汗)……身体的反馈是层层递进的!
许多茶友肯定会反驳:这是文学作品,体验极有可能是虚构的,这是其一;其二,卢仝当时喝的是什么茶,什么工艺,其实很难说清楚!但我可以负责任的说:什么茶什么工艺可能无迹可寻,众说纷纭;但体验感绝对是真的,尤其是在面对顶级的山头古树茶原料时,体验感几乎可以和诗句中的描述对号入座,你真的喝到了,喝懂了,你会发现在山头古树茶的世界里,喉吻润是常见的,搜枯肠是真的,发轻汗也是真的,甚至两腋习习清风生也是真的……说这么多依然有人不相信,无所谓了。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这一段写的目的有两个:1. 山头古树茶的品饮审美绝对不仅仅停留在口腔;2.山头古树茶的品饮体验是有深度的,所谓穿透力,我理解就是品饮体验的深度!
|穿透力,到底是怎样一种体验;要解释清楚“穿透力”这个概念,必须要从“品饮体验”说起。我们喝茶、讨论茶,本质上讨论的都是其“品饮体验”,即茶汤“刺激”身体后所产生的感觉,比如鼻子、口腔、喉咙、食道、胃、胸腔甚至是整个身体的感觉,这个身体反馈的总和,可称之为“品饮体验”。而不管是身体哪个部分产生的反馈,皆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即时体验;二是滞后体验。即时的体验,就是茶汤触及到身体时,我们立马就能捕捉的、感受到的体验,比如很多茶,一入口我们就捕捉到了其甜感、香气等;而所谓滞后体验,是在茶汤入腹之后,产生的有一定持续性的体验,比如回甘、喉韵、后背发汗等等;个人感觉,所有滞后性的体验,都可称之为“韵感”,比如:口腔韵感(回甘、生津),发汗等;
穿透力的字面意思,是力量能穿透目标表面,深入内部。化用于生普的品鉴上,可以将穿透力解释为:一切深入身体内部的体验,皆可称为体验的穿透力!这样的体验既有即时的,也有滞后的,换言之,穿透力这个体验感是综合性的。穿透力的即时体验,要领在于即时捕捉到茶汤的流动轨迹,比如我经常提到的入喉感,就是喉咙能捕捉到茶汤入喉时的状态;穿透力的滞后体验,即茶汤入腹后身体不同部位的反馈,比如喉韵、气顶胸腔、后背或手心冒汗等;有必要说明的是,穿透力的这两种体验并不一定同时出现,穿透力的即时体验出现时,大概率会出现滞后体验;而出现滞后体验时,未必会有清晰即时体验。当然,两种体验都能感受到,肯定是最好的。举个例子说明:一款茶能捕捉到清晰的茶汤流动轨迹时,一定会伴随喉韵、食道炽热、气顶胸腔等 体验;但一款茶能捕捉到喉韵、气感、身体发汗时,未必能清晰的捕捉到茶汤流动轨迹。
下面,我将总结几条我遇到的山头茶古树茶穿透力情况,供大家参考:1.茶汤入口,有厚度,但汤水在口中比较散,团不起来,茶汤好像流动到舌底之后,就散开了,捕捉不到了,且也没有喉韵、气感、体感的表现。这类型的山头茶很多,用个人比较擅长的茶区举例:临沧大部分三线及一下的山头,都有这样的体验。比如大户赛、懂过、坝卡、那焦、忙肺、邦东的曼岗等等,易武片区的家边古树等能稍微感受到穿透力的情况:2.茶汤过喉而不入,有清晰(或轻微)入喉感。喉咙处能捕捉到茶汤滑下去的感觉,并伴有喉咙发热的体验,茶汤过喉后,茶汤散开,流动轨迹消失,食道、胸腔、胃、腹部皆无炽热感,但体质敏感者常伴有毛孔打开、身体发热、手心出汗等体验;这类型的山头就相对少了,临沧勐库冰岛五寨的古树是有这样体验的,但体验相对模糊的,只有轻微的入喉感;昔归有较清晰的入喉感,但入腹感就比较模糊;易武这类型的小产区比较多,许多半森林半家边的古树皆有此体验,易武名产区的小高杆、大树也有可能有此体验;

3.茶汤入喉但不入腹;常见表现为喉咙处能捕捉到茶汤滑下去的感觉,喉咙和胸腔有发热的体验,体验是即时性的,体质敏感者会有清晰的气感、体感体验;这样的茶主要集中在易武的森林古树。比如刮风寨的白沙河、滥田的弯弓等等;4.茶汤入喉、入腹;具体表现为:能清晰捕捉到茶汤的流动轨迹,茶汤所过之处,皆有炽热感,并伴随胸腔发热和气顶住的感觉,从喉咙——食道——胃、腹部,皆有清晰的炽热感,既是当下的体验,也可以看做是体感(韵感。),此体验非顶级的易武森林茶不可。
| 穿透力,从哪儿来?具体穿透力是由茶叶中什么物质造成的,确实不知道,也找不到答案,至少目前没有找到。老实说,与穿透力相关的文章我也看过一些,有些博主的言论我觉得还是很有道理的:穿透力与营养物质的代谢路径有一定关系。我理解,所谓“营养物质代谢路径”,即“营养物质从茶树根部运送到芽尖路程”,这个路径越长,穿透力越好,这个路径越短,穿透力越差。这句话很好的解释了一些现象,比如曼松的小高杆,树龄可能就几十年,但其品饮体验也具备一定的穿透力!但这句话也只能解释部分问题,就个人多年品控经验来看,穿透力的形成与山场(主要看生态、土壤)、树龄(树形)、树种有直接关联;与工艺、冲泡方式也有一定的关联。